简体首页 马氏文化 马氏新闻 历史人物 邯郸风貌 文化交流 当代精英 公告通知 组织机构 资料介绍
 
类别:馬氏文化 来源: 作者: 編輯:陌歸 更新日期:2016-5-18 阅读次数:1616


扶風——馬氏發祥地遺跡




         扶風是中華民族黃河流域古文化重要發源地之一,也是“後稷教稼”之地,古以“輔助京師,以行風化”而得名。相傳4000年前的上古時期,以炎帝神農氏為首領的薑氏部落在這裏定居,建立了邰氏部落。商代後期,周人滅商而建立西周。此後250餘年間,這裏一直是西周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扶風縣文物古跡頗多,以“青銅器之鄉”而聞名中外,現有各類文物保護點362處,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點15處。縣北法門寺為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1987年4月封閉1000多年的法門寺地宮重新面世,被視為20世紀考古及佛教文化的重大發現。法門寺博物館緊鄰法門寺,主體建築——珍寶閣,是仿照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鎏金銅浮屠的式樣建造,高大宏偉,別具一格,與寺院真身寶塔相輝映。館內現有文物藏品兩千餘件,其中一級文物71件,二級文物37件。藏品等級高、品質精、種類齊全,為唐朝七位皇帝供奉的皇室絕世珍寶。此外,扶風縣還有隋文帝泰陵、東漢班固墓、扶風城隍廟、東漢馬援墓以及薑塬遺址、王家臺遺址等。    



         扶風馬氏家族供奉的祖先為馬援。馬援,字文淵,扶鳳茂陵人,東漢中興名臣,西征南討,功勳卓越,建武十七年(西元四十一年),他率領水軍,遠征交趾(現在越南),十八年春,兵至浪泊,大破蠻兵,十九年斬蠻賊首領徵側,徵貳二姝於金溪,傳首洛陽,並乘勝掃蕩殘蠻,南進居風(現越南南部),至蠻人降服,豐功偉績,因此被封為伏波將軍,現馬氏族人均尊稱其為伏波將軍馬援公。    



         扶風馬氏家族是扶鳳歷史上的名門望族,世代人丁興旺,名人輩出,對中華民族的繁榮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馬通官封重合侯,通之子馬賓官拜持節使,通之孫馬仲官至玄武司馬。馬仲幼子馬援最為有名,曾封伏波將軍、新息侯、諡忠成。馬援一生南征北戰,屢建戰功,曾遠征到當時的祖國南土交趾郡(今廣東、廣西及越南國中、北部)並留後裔於此。今越南白馬寺中的白馬將軍塑像,據傳就是當地人為紀念馬援而建立的。馬援之後馬騰任西涼刺史,騰之子馬超、馬岱皆為三國蜀漢名將;同時期的馬鈞是著名的機械製造家和發明家,曾發明製造出龍骨水車和指南車等,為科技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扶風境內馬氏後裔現已發展為法門鎮將軍馬家村、新店鄉西伏波村、南陽鄉邢馬村、杏林鎮馬家堡等10餘個聚居的自然村,人口近二萬人。扶風縣境內有關馬氏家族的遺址、遺跡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幾處:    



         漢伏波將軍墓位於扶鳳縣城西7華里處的東、西伏波村之間。墓塚呈覆鬥形,南北長28.5米,東西寬25米,周長107米,高6米。墓前存碑僅剩兩通,一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馬氏後裔制“始祖伏波將軍馬公諱援墓”碑,碑頭已毀;二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扶鳳知縣熊家振立、陝西巡撫畢沅書“漢伏波將軍馬公墓”碑。    



         漢伏波將軍馬援墓路碑位於馬援墓北2華里處的西寶公路南側,有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漢伏波將軍馬援墓”碑一通,圓額龜座。

       “三馬”祠遺址位於扶鳳縣城南飛鳳山上,宋時曾修馬伏將軍祠,專祀馬援。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修,增祀馬融、馬超,改稱“三馬”祠。
    



       講經臺遺址位於今絳帳南門外,東漢時馬融曾在此設臺講經。講經時臺中掛一絳紅色紗帳,帳前設案講經,帳後有樂師、歌舞,絳帳因此而得名。據傳馬融在此講學時嘔心瀝血,其心血將教杆染紅,教杆插於門外之地,後成活開花,杆花皆為紅色,後人稱其為“傳薪草”列為扶鳳八景之一,名曰“絳帳傳薪”。清同治年間,將此四字刻石,鑲於絳帳鎮北門城樓之上,至今尚存。民眾曾在此建馬季長祠,以示紀念。現無存。    



         茂陵山位於杏林鎮南側溈河之濱,《馬氏家譜》載為馬氏故居,又稱馬超嶺。相傳馬超曾在此屯兵抗曹,其山勢險峻,三面皆為峭壁,山上建有天池,築有工事,鑿有下山飲馬的暗道,至今山上仍留有城廓工事遺跡,馬道、飲馬洞仍存。

       射弓寺遺址位於茂陵山下西北的社公村。相傳馬超曾於茂陵山練武箭時,設靶場於此。後人在此修寺紀念,取名射弓寺,村名“社公”由此演繹而得。

       馬超胡同遺址位於扶鳳縣城南鳳飛鳳山東側,此處曾山勢險要,無路可行,相傳馬超作戰退兵在此受阻,遂怒而運用神力揮劍劈出一條生路,大軍得以脫險。後人稱此路為馬超胡同。
    



         漢伏波將軍廟遺址位於法門鎮將軍馬家村,建於明代,廟內供奉先祖馬援、援女馬皇后等多位列祖列宗之位,周圍曾建有奎星閣、文昌廟等。今僅存清嘉慶五年“開宗始祖漢伏波將軍廟碑”及民國六年“重修奎星閣碑”各一通。該村舊城門樓上曾鑲有“文淵啟佑”石刻一方。

       扶風馬氏後裔自從伏波將軍馬援東征西討時起,便分佈於各地。跟隨馬援南征交趾後留於南海(古南海含今廣東、廣西、福建、臺灣等,南至加裏曼丹島,西南至越南和馬來半島等地)的後裔人稱“馬留”,至今已發展成為一個人數眾多的馬留民族,隨著歷史的變遷和國際交往的擴大,有些已落籍海外。現國內北京、上海、湖南、山西、重慶、甘肅、雲南、貴州、廣東、廣西、安徽、臺灣、香港等地都有馬氏後裔,美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等國家也有馬氏後裔,且大部分聚居處成立有馬氏宗親會、總會。美國的馬氏宗親會還建有馬氏紀念堂,塑有先祖馬援像。
    



【目前共有 0 条对该新闻的评论】【查看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