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首页 马氏文化 马氏新闻 历史人物 邯郸风貌 文化交流 当代精英 公告通知 组织机构 资料介绍
 
类别:当代精英 来源: 作者: 馬傳鉦 編輯:陌歸 更新日期:2018-1-19 阅读次数:1067


馬傳鉦宗親關於太極宗師張三豐的研究成果


     請諸位先來看一個鏡頭。

    一位村姑面對圍著她的人,把一小撮的茶葉放入口中,咀嚼片刻,取一枚銅錢,讓在座的檢驗真偽後,與茶葉混嚼一分鐘右許,人們看到她吐出的茶渣中,有閃閃發光的碎銅片。

    你信嗎?魔術,雕蟲小技!坐在村姑左邊的一位女記者,對此不屑一顧地說“也讓我試試?”村姑微微一笑,要記者按她剛才的程式,依樣而行。

    時間過了一分鐘,面對眾人詢問的目光,記者搖搖頭,氣氛顯得尷尬。村姑還是微笑地說“新手上路,慢慢來!”快到兩分鐘時,美女記者眼冒異彩,從嬌嫩的口中,把茶渣輕輕地印在左手上,看到原先的銅錢真的碎了。在座唏噓不已。

    這是在2014年8月26日中午12點,江西衛視洪禹主持的《精典傳奇》中播出的鏡頭。

    這茶名叫“碎銅茶”,要說起它的歷史,是當地的先輩們將山野採摘來的茶葉,用銅壺煮著喝。後來,煮著煮著,家家戶戶銅壺的底都莫名其妙地漏了。經檢驗,這才發現“茶能碎銅”的秘密。

    (2007年,“碎銅茶”榮獲第七屆“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一等獎,營養等含量的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內領先水準。至於茶能碎銅的秘密,福建農林大學的教授們正在破解之中。)

    碎銅茶,全國獨有,其產地在太極祖師張三豐的故鄉——福建省邵武市和平古鎮。


    

圖1:邵武碎銅茶


     在張三豐修煉的翠雲庵寺院中,至今仍保存著元朝時的石柱、石雕等。

    在和平鎮朝石村通往翠雲庵的路上,有一方明朝年間所刻的摩崖石碑,記載著張三豐在山中修煉的事蹟。

    在和平鎮留仙峰上的一間石屋中央,古碑一大半被埋入土中,直到去年九月,才被挖掘整理出來。經過專家鑒定,乃明朝時所刻,上面記載了張三豐在此閉關修煉的文字。

    邵武建城1700多年,地處武夷山南麓,也叫南武夷。其夾在大武夷和小武夷(泰寧)之間(兩處均成功申遺)。在軍事上,此城易守難攻,歷史上號稱“鐵城”。

    正是因為邵武古城得天獨厚的優越地理位置,給了邵武發展文化的土壤。若說起在宋朝時,出了一位抗金英雄李綱。那就婦孺皆知了。

   (靖康初,李綱在朝為尚書右丞,金人入侵時,因主戰被謫。南宋高宗即位後,迫於輿論,李綱被重新召回朝,拜為宰相。)

    中國的教育史上,北有孔子,南有朱熹。教育家、理學家朱熹寄情於邵武的江山美景,純樸人文,留下大量的詩詞楹聯。

    在奉祀宋丞相李綱時,朱熹還曾為之撰建祠碑記。

2009年,央視《走遍中國》欄目組,在福建邵武拍攝了專題片《福地仙蹤》。節目講述了太極宗師張三豐在邵武的點點滴滴。(2009年9月27日,央視一套、四套面向世界播出)

    2012年9月,中央電視臺記者再次到邵武,以更加令人信服的史料,拍攝並播出了《張三豐是邵武人》的專題片



    

圖2:邵武和平鎮古城


     當下,人們最關心的是,張三豐到底是不是邵武人呢?

    要知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族是最小的社會單位。族譜是家族的柱石,分開來看,它是一個個家族、一個個人的拓荒史、發展史,記載著每一脈血緣的來龍去脈。無論是在家族歷史中,還是在地方歷史中,甚至國家歷史中,族譜都是重要的撰述根基,是浩浩蕩蕩的華夏文明之傳承。

    邵武和平鎮坑池村村民張常山,在“文革”破四舊期間,從焚燒古籍的煉爐中,冒險救出清朝光緒八年重修、民國十八年再修的《張氏宗譜》。為張三豐的籍貫和出生地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現在有人說,族譜也可能是造假。那如何確認它的真偽呢?

    一、看族譜中“正宗名派”列載字序,因為譜中族人名、宗序排列有序。

    在《張氏宗譜》中,如此記載張三豐:“子沖,紹定公長子,生於宋景定甲子五年(西元1264年)”

    二、看族譜有否記載涉及田產產權,購置時間、買賣契約、收租金額等。

    《張氏宗譜》符合這兩項,有史可考,有據可查,可以斷定它是真的。


    

   

《張氏宗譜》


     青年時期的張三豐,在邵武,雖當個小獄吏,但他武功好,為人嫉惡如仇,肝膽正直,故交友如雲。那時的邵武,因他而治安環境良好,人民安居樂業。

    不久後,邵武換了一個縣尉。此人貪得無厭,強佔民田,欺壓百姓,弄得民不聊生,引起公憤。

    張三豐順應民眾呼聲,刀斬縣尉首級,案件驚動州府兩級衙門,張三豐被迫出逃。

    張三豐逃亡途中,有幸遇見火龍真人。經其點化,張三豐成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的文武全才。從此,便行俠仗義,行走江湖。

    請諸位再看一個令人扼腕歎息的鏡頭:在病榻前,一個垂死的老者眼睛盯著熊熊燃燒的火盆說:“給我燒”。一幅傳世名畫,被火舌漸漸燃成灰燼,兒孫們屏住呼吸,噤若寒蟬。

    原來老者是效仿前人,把生前價值連城的字畫,焚為灰燼後帶到陰間占為已有。在第二幅名畫被投入火盆的瞬間,老者的侄兒吳子文,把它從爐火中搶出,可惜已有數尺被焚毀。

    這幅長卷成為長短兩截,短的被稱作《剩山圖》,現收藏在浙江博物館;長的又名《無用師卷》,現藏在臺北故宮。



圖5:《剩山圖》
    

  

圖6:《無用師卷》


     此畫的作者——畫家黃公望怎麼也沒想到,他的一幅《富春山居圖》,會有如此坎坷的命運,並且在六百多年後,還會連接海峽兩岸的骨肉情。

    說起黃公望,是一位父母早逝的陸姓少年,因家貧被浙江商人黃樂收為繼子。年老的黃樂看到聰明伶俐的繼子曾感歎曰:“黃公望子久矣”,遂改名黃公望。

    黃公望本在官府有一官半職,因上司張閭貪腐被查,他也受到牽連入獄。出獄後,競落得衣食無著。朋友張三豐聽到此事,急忙將天資孤高,卻懷才不遇的黃公望接到自己的道觀住下。這樣,呤詩論道也多了一位志同道合的知己。

    此後,張三豐經常陪他遊玩富春江。

    一次,二人出行遇雨,逗留在“望江樓”上,張三豐看到雨中江山如此多嬌,勸黃公望為此景作畫以寄情。誰料,黃公望為這一情景所作之畫,不僅讓一個絕塵落魄的文人義士名垂青史,《富春山居圖》還成就了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傳奇。

     張三豐在道觀中,一日,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卻見梧桐樹上棲著一只喜鵲,雙眼怒目下視,揚翅抬爪作攻擊狀。而地上蜷著一條長蛇,蛇頭昂起,身體卻紋絲不動。蛇鵲相視片刻,喜鵲猛地張開翅膀,朝長蛇撲了下來。蛇頭靈巧地一罷,躲過喜鵲襲擊,而喜鵲用力過猛,一下沖到地上,蛇卻伺機而動,閃電般地向鵲身襲去。喜鵲趕緊跳過一邊,隨即又飛上樹。長蛇仍然蟠踞地面,昂首以待,身體依然巋然不動。

     張三豐起初只覺好奇,後來似乎靈光一閃,伏在窗口,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觀看這場“蛇鵲爭鬥”。

     白蛇蜿蜒輕身,姿態輕盈,靜時如若座鐘,穩而有力;攻擊時卻氣勢如龍,殺氣騰騰。喜鵲來回猛擊,振動雙翅,竭盡全力,卻在茹茹不動的長蛇面前敗下陣來。此番以柔克剛的“龍鳳鬥”給了張三豐極大的啟發。他便由此自創了太極拳。從身體的靜,到意念的靜,以靜制動,融中華傳統文化於身心靈合一,給了後人極大的財富。

     張三豐在修道時,相中了武當山這塊風水寶地。當時山上的觀舍毀於兵荒馬亂,成了一片荒山野嶺。張三豐和他的徒弟們在此開荒地、修草廬,傳播老子的《道德經》。並對眾人說“此山異日必大興。”

     張三豐的修為及道法在民間廣為傳播,連皇帝都知道了。明洪武二十四年,開國皇帝朱元璋尋訪張三豐,譴三山高道使於四方,好不容易在武當山將其尋到,但張三豐始終避而不見。

     到了燕王朱棣掌天下時,他想見張三豐的感情比他父親朱元璋更加強烈。他再三召來幕僚孫碧雲,讓他務必要尋得張三豐。

     行前,朱棣還親自寫了封《禦制書》,托孫碧雲帶給張三豐。信中自稱“才質疏庸,德行菲薄”,以“下士”的姿態拜謁“上士”,對張三豐空前敬畏有加。但張三豐依然沒有奉詔前往,只是賦詩一首,讓十三歲就拜其為師的孫碧雲轉交給朱棣。

     朱棣尋訪失敗,拿這聲名播於天下的世外高人沒辦法,只好作罷。但出於對他的敬仰之心,命孫碧雲為修建武當山的總工程師,以建築武當,福澤後世。

     之後七年,孫碧雲征夫三十多萬,營建了九宮九觀等三十二處宏偉的宮觀殿宇。其中,最著名的金殿,又謂金頂,就是一座銅鑄的建築。金頂用了五千兩黃金、二十萬斤純銅建造而成。而今,經歷了六百年的風霜雨雪,仍然屹立不倒,宏偉如初,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站在金頂遠眺,有淩空出世之感。

     明永樂史有“北建故宮,南築武當”之說,足可見張三豐與武當山在當時的地位。

     永樂帝還命孫碧雲為張三豐建了一座宮殿,並賜名“遇真宮”。殿內還供著仙風道骨、風姿飄逸的張三豐像。自此,張三豐及其修的真道,聲名遠播,名振海內,逐漸被神化。他的預言“此山異日必大興矣”也實現了。

     永樂帝與洪武帝尋訪張三豐的目的,並不全是為了尋長生不老之術,而是為了尋求治國平天下之道。張三豐曾說“儒釋道”三教合一,才能和諧天下。在武當山殿閣修成後,永樂帝還想,如此虔誠地拜謁張三豐,想為天下謀得太平,不知哪里還有不周之處?

     忽然靈光一動,永樂帝在禦案上提筆為其賜名“三豐”。“三豐”是囊括了易經乾坤的智慧。“三”是乾卦陽爻,“豐”字中間以“l”斷開而成為坤卦陰爻。“三豐”二字有陰有陽,陰陽和合。古人曰“無三不成禮”,“豐”字還寓意把天、地、人三才以一貫之。“三豐”二字融合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永樂帝的賜名把張三豐的位置立於乾坤之中,天地之間,是對張三豐道德的極高肯定。


    

永樂帝的《禦制書》在2011年3月15日中國嘉德拍賣行第二十五期的拍賣會上,以人民幣1495000元的價格成交


     近年來,“申遺”成為世界大熱門的話題。截至2014年 ,中國共有147處世界文化遺產,在數量上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義大利。

    本來申遺的意義,在於喚起民眾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認識和思考,並促成繼承和保護。

    自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後,中國才啟動端午節的申遺程式,可惜中國的端午申遺之路坎坷,國家對此還任重道遠。

    現在,日、韓、印都在對張三豐以及太極文化申遺,我國如不加快申遺步伐,恐怕又將落入他國之手。

“為往聖繼絕學”是每個炎黃子孫的責任和使命。望有志之士、有識之士、有道之士,能一起為繼承和保護張三豐和太極文化做出貢獻。






【目前共有 0 条对该新闻的评论】【查看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