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首页 马氏文化 马氏新闻 历史人物 邯郸风貌 文化交流 当代精英 公告通知 组织机构 资料介绍
 
类别:馬氏新聞 来源: 作者:馬雄光 更新日期:2018-8-28 阅读次数:1108




回望扶風郡 尋根楊淩行


——第十屆世界馬氏懇親大會籌備簡記


馬雄光


       2017年4月15日,在海南博鼇亞洲論壇會議廳,世界馬氏聯誼總會第一屆理事會第三次(擴大)會議隆重舉行。會議一項重要議題是對楊陵馬援故里宗親會、洛陽市馬援文化研究會申辦第十屆世界馬氏懇親大會議案,採取無記名方式進行投票表決,陝西楊淩馬援故里宗親會最後勝出,獲得了第十屆世界馬氏懇親大會承辦權。

       楊陵馬援故里宗親會、洛陽市馬援文化研究會申辦第十屆世界馬氏懇親大會,都互有優勢。楊陵是馬援出生故地,是中華馬氏發祥地扶風郡之所在;洛陽是東漢首都,是馬援獲得伏波將軍封號的故城。在這兩個城市舉辦承接前九屆而召開的第十屆世界馬氏懇親大會,標誌前十屆的圓滿,也預示新一輪大會拉開帷幕,無論在哪里召開,都具有深遠意義。從投票情況看,兩個申辦城市得票數相差不大,就能說明。

       經楊淩示範區管委會、楊陵區人民政府批准,並在全球各地馬氏宗親的大力支持下,由世界馬氏聯誼總會主辦、楊陵馬援故里宗親會承辦的第十屆世界馬氏懇親大會於2018年9月14日至16日如期召開。在與當地政府以及馬援故里宗親會進行會議策劃和籌備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先祖故地馬氏宗親的濃情厚意,也強烈感受到楊陵區政府對於傳承優良傳統文化的虔誠和扎實。

       海南博鼇會議後三個月許,2017年7月27日,我受總會長拿督馬漢坤的委託,先行飛到楊淩,與楊陵區政府領導、馬援故里宗親會就大會籌備事宜進行磋商。我先後與楊陵區區委常委、統戰部長蔣建奇,副區長馬江濤進行這個座談交流,實地考察會議會場、住地,到畢公村馬援祠祭拜先祖,與楊陵馬援故里宗親會成員現場研究,還在蔣建奇常委陪同下,考察了半個月前李克強總理剛剛視察過的楊淩職業農民創業園,拜訪了“園主”馬新世董事長。這次行程雖然匆忙,但對大會的基本內容、主要議程達成了初步共識,提出了大會組織委員會、執行委員會草案。期間,我提出大會主題詞“回望扶風郡 尋根楊淩行”,得到大家認可。

       2018年3月23日,世界馬氏聯誼總會總會長馬漢坤攜副總會長馬謙誠、馬志斌、馬雄光、馬東亞及總會長助理兼常務副秘書長馬偉,抵達楊淩聽取了馬援故里宗親會的彙報,拜會了楊陵區委書記蔣展宏、區委副書記、區長單舒平、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蔣建琪、副區長馬江濤等領導,座談交流相關準備工作,對楊陵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對當地宗親會所做的前期準備工作給予肯定,並提出有益的建議。期間,一行前往扶風縣伏波村祭拜馬援墓。

       經過對接協商後,大會執委會工作機構正式成立,馬援故里宗親會會長馬雙正、老會長馬志肖、執委會秘書長馬進喜等宗親擔綱日常籌備事務,馬進喜同時納入總會秘書處設立的“第十屆世馬大會秘書處”微信群,共同協調大會籌備事務。楊陵區政府有關部門按照區委區政府部署,多次召開專題會議,與馬援故里宗親會進行工作對接,按照工作方案一一抓好落實。在組織報名過程中,馬進喜做了大量耐心細緻的溝通交流工作,大會報名工作得以順利進行,至2018年8月10日報名工作基本結束。

       世界馬氏懇親大會是全球馬氏宗親尋根溯源、敦親睦族、弘揚馬氏文化、加強經貿交流合作、促進祖國繁榮統一的盛會。本屆大會,以“回望扶風郡,尋根楊淩行”為主題,大會內容豐富多彩,主要包括:迎親晚會、預備會議、開幕式、主旨演講、經貿專案簽約、尋根楊淩、祭祀大典、馬氏家宴、閉幕式等。屆時,來自中國包括港澳臺在內的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以及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俄羅斯、緬甸等國家的1000名馬氏宗親參加大會。

       大會的主題,是在會議策劃階段需要認真琢磨的內容。最終確定大會主題是“回望扶風郡,尋根楊淩行”,應該說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結果。期間經歷七嘴八舌頗費思量的過程。是因為,先祖馬援的出生地在五泉鎮畢公村,現歸屬於楊陵區及至其上級行政區域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管轄。而散落於全球各地的漢族馬氏後裔,大多口傳承襲、耳熟能詳的概念是“扶風”、“扶風郡”、“扶風堂”。這是怎麼回事呢?寶雞市的扶風縣與楊淩示範區轄下縣級楊陵區是什麼關係?

       實際情況是,馬援故里五泉鎮畢公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歸扶風縣管轄,後區域調整劃歸咸陽市楊陵區,此後,楊陵區又劃歸到省部共建的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管理。楊陵區政府距離扶風縣政府實際只有28公里。但對於許多馬氏宗親來說,並不清楚其中變化及緣故。顯然,需要給廣大參會的宗親有一個完整的概念,使之參加第十屆世界馬氏懇親大會欣然而釋疑。就這樣,我和大夥經過頭腦風暴提煉形成的主題詞“回望扶風郡,尋根楊淩行”,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說到扶風或楊陵的尋根,還需要提到馬氏的祖源地邯鄲。這已屬不容置疑的結論。範曄《後漢書·馬援列傳》雲:“馬援字文淵,扶風茂陵人也。其先趙奢為趙將,號曰馬服君,子孫因為氏。武帝時,以吏二千石自邯鄲徙焉……”這段話明確指出中華馬氏的源流演變。馬氏得勝始祖為戰國名將趙奢,其因功獲封馬服君,子孫因此取馬姓。漢武帝時,第七世馬何羅、馬通、馬倫兄弟自邯鄲遷徙至扶風。是故,邯鄲和扶風對於馬氏的關係,世界馬氏聯誼總會的表述是“邯鄲為祖源地,扶風為發祥地”,或表述為“源發邯鄲,郡望扶風”。

       郡望扶風,有充分根據,是因為中華馬氏的發展及影響主要出自扶風;更因為扶風誕生了中華馬氏後裔引以驕傲的馬援、馬融先祖,前者“馬革裹屍”的英雄氣概,後者“絳帳傳薪”的文化傳承,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熠熠生輝、流芳萬載。

       2014年10月7日,我到扶風參加“馬融文化研究會暨西北大學馬融文化研究院成立慶典”,並上臺即興致辭,體現了我對先祖的理解和敬畏:時間上溯2028年,在全球馬氏魂牽夢縈的故里扶風,誕生了中國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愛國將領馬援伏波將軍;上溯1935年,也是在扶風這片熱土上,誕生了中國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馬融。中國歷史上傑出的馬姓人物可謂群星燦爛,數不勝數,但以“武有馬援,文有馬融”齊名並誕生自扶風,扶風因而承載博大精深、積澱厚重的傳統文化,成為全球馬氏心系神往的聖地。

       馬援一生戎馬,南征北戰,功績彪炳。他的名言“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大丈夫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至今為世人耳熟能詳。他愛民如子、對人寬容、尊老愛幼、淳厚忠孝、樂善好施、慷慨解囊、剛介耿直、精忠報國的精神影響深遠。

       馬融天資聰穎,博學多才,是東漢著名的古文經學家、文學家、教育家,是漢代儒家學說的集大成者之一。他對儒學的主要貢獻在於他對儒家典籍的深入研究、精到注解和對儒家文化的鼎力傳播。他絳帳傳薪,教授弟子上千,人才輩出,英名永在。

  馬援精神、馬融文化無疑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最為優秀的、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馬氏後裔,一定為先祖馬援、馬融的偉大成就而無比自豪和驕傲,同時對於傳承馬援精神、馬融文化一定有著最為迫切、最為鮮活的責任感。面對中國燦爛的傳統文化,我們時刻滿懷虔誠之心、感恩之情,竭誠推動,薪火相傳。

   回望扶風郡,尋根楊淩行,這既是第十屆世界馬氏懇親大會的主題,也是全球一千多萬中華馬氏後裔的神聖寄託。






【目前共有 0 条对该新闻的评论】【查看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