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首页 马氏文化 马氏新闻 历史人物 邯郸风貌 文化交流 当代精英 公告通知 组织机构 资料介绍
 
类别:馬氏文化 来源: 作者: 更新日期:2009-6-12 阅读次数:30097
馬氏祖源考證


作者:劉心長 日期:2007-4-23


    飲水思源,重根尊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炎黃子孫不論走到世界各地,都會心念祖國,不忘先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即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前三個文明古國都已中斷了它們古老的文化,只有中國的文化不但沒有中斷,而且枝繁葉茂,生機盎然,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存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世界民族之林出現的這種奇觀,是與中華民族文化心理中不忘祖、不忘根的基本素質分不開的。

    馬氏是中國當今前19個大姓之一,人口有1365萬,占全國總人口的1.05%。馬氏同胞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過重大的貢獻。馬氏中的英傑人物,群星璀燦,彪炳史冊。馬氏的家族精神風範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

    本文擬對馬氏祖源的有關問題,進行一些初步的考察探索。

    馬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支大的姓氏,歷史悠久,淵源遠流長。歷史文獻記載,馬氏始祖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趙國的著名將軍趙奢。《世本》記載:“馬氏,本自伯益之裔,趙王子奢封馬服君,後遂氏焉。”《世本》是中國先秦的一部重要的歷史文獻,司馬遷撰寫《史記》,曾把《世本》作為重要依據史料之一。不僅如此,《世本》還是研究古代姓氏的重要史料。宋代鄭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說:“凡言姓氏者,皆本《世本》。”

    那麼,《世本》是誰撰寫的呢?晉代以後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左丘明所作,有的說是楚漢之際好事者所著。這些說法都似難成立,特別是春秋時期的左丘明是不能記述戰國末年趙奢事蹟的。我認為,比較靠得住的說法,應該是趙國人所作。著名史學家陳夢家先生已在《六國紀年》一書裏《世本考略》一文中說:“餘考之,《世本》之篇,蓋戰國末趙人所作,其成書于趙政稱帝前十餘年。”陳夢家先生在考證中舉出一個史例很有說服力。這個史例是,南朝宋代裴駰在《史記集解》中記載:“《世本》雲孝成王丹生悼襄工偃,偃生今王遷。”《世本》稱趙王遷為“今王”,所以,“《世本》為趙人之書,而成書在王遷卒之前”。早于陳夢家先生之前的,清代張澍在《(世本)輯本序》中也推斷,《世本》的“作者猶值趙王遷時”。秦始皇稱帝在西元前221年,由此上推l0年為西元前2 3 1年。趙奢在閼與(今山西省和順縣,此外還有武安縣西50裏閼與山,山西省潞州閼與聚城等幾種說法)之戰大敗秦軍是在西元前270年,此後四五年趙奢去世。這樣算來,《世本》成書的時間距趙奢去世只有30多年,書中關於趙奢的記述應該是相當接近歷史實際和相當真實可靠的。所以,《世本》是我們考察馬氏祖源的主要依據史料。

    記載馬氏祖源的另一個歷史文獻是王儉的《姓譜》。《姓譜》記載,馬氏“出自贏姓,伯益之後,趙王子奢為惠文王將,有功賜爵為馬服君。奢生牧及為趙將,子孫以馬服為氏,世居邯鄲。秦滅趙,牧子興徙咸陽,秦封武安侯,遂為扶風人”。王儉是南朝齊代琅邪(今山東省臨沂市東南)人,學識淵博,仕宋官至吏部郎。入齊,為尚書右僕射。武帝時,曾在他宅中開學士館,以四部書充其私藏。累遷至中書監,參掌選事。撰有《古今喪服集記》、《元微四部書目》,仿劉歆《七略》作《七志》。所以,王儉的《姓譜》當是依據了他收藏的古代豐富文獻撰寫的。這部書也是我們考察研究馬氏始祖趙奢的重要歷史文獻依據。此後,歷代姓氏著作和史學著作關於馬氏祖源的記述,都主要參考了《世本》和《姓譜》的記載。唐代林寶編纂的《元和姓纂》卷六記載:“馬,贏姓,伯益之後,趙王子奢封馬服君,子孫氏焉。奢孫興,趙滅徙咸陽。”林寶這部書完成于唐憲宗七年(西元8 l 2年),書中論述得姓受氏之初,多原本於《世本》、《風俗通》、《姓譜》、《族姓記》、《三輔決錄》、《百家譜》、《英賢傳》、《姓源韻譜》、《姓苑》等書,其中許多姓氏書現在都找不到了,林寶卻進行了徵引。《元和姓纂》也是考察古代姓氏的一部史料價值很高的著作。林寶在書中關於馬氏祖源的記述,可作為《世本》、《姓譜》的印證。

    宋代歐陽修、宋祁編撰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唐代三位元姓馬的宰相馬周、馬植、馬燧的表前文字中說:“馬氏出自贏姓,伯益之後。趙王子奢為惠文王將,封馬服君,生牧,亦為趙將,子孫因以為氏,世居邯鄲。秦滅趙,牧之子興徙咸陽,秦封武安侯。……”引文中略去的部分是介紹馬興以後的馬氏家族從漢代到唐代十二世孫馬岫的情況。《新唐書》關於馬氏祖源的記載,除了與《元和姓纂》相同的部分外,還增加了趙奢兒子、趙興父親趙牧以後的有關內容。可能歐陽修、宋祁等人在編撰《新唐書》時,又參閱了其他史料。宋代陳彭年、邱雍等重修隋代陸法言的《廣韻》時,在《廣韻.上聲.馬》中記載,馬,“亦姓,扶風人,本自伯益之裔,趙奢封馬服君,後遂氏焉。秦滅趙,徙奢孫興于咸陽,為右內史,遂為扶風人”。《廣韻》的記載中又增加了奢孫興徙往咸陽扶風“為右內史”的內容。上述史料表明,趙奢是馬氏的始祖。從趙奢的孫子興起改姓馬,由邯鄲徙往咸陽扶風。這支馬姓後來繁衍發展,成為中華馬氏大家庭中的主體部分。

    這裏有一個問題需要提出來加以考察研究,就是趙奢的後人是什麼時候改為馬氏的?為什麼由趙氏改為馬氏?這個問題對考察馬氏祖源至關重要。我認為,這件事與趙奢的馬服君的封號有關,也與趙奢“紙上談兵”的兒子趙括長平慘敗事件有關。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奢原來官位並不高,只是趙國一位主管徵收田賦租稅的低級官吏,由於秉公執法的膽氣才能和以國為重的遠見卓識受到平原君的器重,推薦給趙王,“王用之治國賦,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趙奢得到趙惠文王的重用,因而也有了施展自己更大才能的機會。秦國攻打韓國,軍隊圍困了閼與。趙王召將軍廉頗和樂乘,征問是否可救。二人都認為道路險狹,難救。趙王又召趙奢,趙奢回答說:“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趙王於是令趙奢為主將率軍救援。趙奢率軍走到邯鄲以西30裏的地方,也就是紫金山、堵山一帶,就駐紮下來不動了。他讓軍士們在這裏修築防禦工事,造成要在這裏打防禦戰的假像。還下了一道軍令:“有以軍事諫者死。”實際上趙奢在運用高超的軍事謀略,密切注視戰局發展動向,積極尋找捕捉戰機。這時秦軍在武安以西發動了強大的軍事攻勢,擂鼓呐喊聲使武安房屋上的瓦都振動起來。中國有句成語名叫“武安瓦振”,就是指這件事。趙軍中有一位偵察員建議火速援救武安,趙奢立即把他殺了。趙軍在紫金山、堵山一帶修築營壘,停留了28天,不出動,而且繼續加大構築防禦軍壘工事的力度。如果從軍事地理的角度來看,紫金山以南的堵山連綿如堵,象一道長長的牆垣,形成了防衛邯鄲的天然屏障,紫金山是堵山北部的制高點,是理想的軍事指揮部所在地,趙奢的統帥部有可能就設在紫金山一帶。據《戰國策.趙策四》記載趙奢與田單論將的對話內容來看,趙奢統帥的抗秦軍隊至少在10萬人以上,甚至達到20萬人。這時,秦國的一位間諜來了,趙奢盛情款待,然後才送走。秦國間諜從趙奢那裏得到的只是堅決在邯鄲西部打防禦戰的假情報,秦將聽後十分高興地說,趙軍離開邯鄲30裏就停下不再前進,只忙於增築防禦軍壘,看來閼與就不再屬於趙國了。趙奢打發走了秦軍間諜以後,立即下命令全軍卷起甲衣,急速行軍,兩天一夜就趕到了閼與前線,搶佔了北山上的軍事制高點,頂住了秦軍猛烈的進攻,然後縱兵出擊,大敗秦軍,解了閼與之圍。這是秦趙軍事對峙以來趙國取得的一次最重大的勝利,打破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由於這次特大的軍功,趙奢被趙王封為馬服君,成為與廉頗、藺相如級別相同的趙國最高官員。這場戰爭以後,邯鄲很快成為東方六國的政治中心,縱橫智謀之士雲集邯鄲,策劃對付秦國的謀略。趙奢當年駐軍修壘的紫金山、堵山一帶,也由於這場抗秦戰爭的勝利而知名天下。過了幾年,趙奢去世了,埋葬在紫金山。紫金山由此改稱馬服山。應該說,趙奢墓地的選擇,紫金山是首選的地方,趙奢生前有遺囑把墓地選在這個地方也是有可能的。紫金山這個地方除了山川雄奇秀美和是趙奢的封地以外,更主要的是趙奢率軍在這裏運用謀略,從這裏出奇兵打了一場秦趙對峙戰爭史上最為輝煌的戰爭,趙奢一生的功業也在這裏達到了頂峰。趙奢長眠紫金山,是有象徵紀念意義的。

    趙奢塚所在的位置,在紫金山東南山坡的一塊臺地上。這塊臺地約有二三畝地,背靠聳拔雄偉的紫峰,左右有坡體擁圍,象穩重氣派的羅圈椅一樣。臺地右前方有一道雄偉的山梁,當地人叫作“龍脈”,這條“龍脈”向東南方向伸延,直到邯鄲市郊明朝兵部尚書張國彥的墓地。臺地左前方也有一座高大的山峰, 山腰有“王喬洞”古跡,王喬是古代長壽仙人,知名度很高。臺地位勢高敞,視野開闊,站在臺地上可以清楚看到邯鄲市人民路上往來賓士的車輛。如果按古代“因山為陵”的選墓標準來衡量.這裏的位置是相當好的。我們認定趙奢塚墓所在的位置有以下四個依據:一是西晉張華《博物志》記載:“趙奢塚在邯鄲界西山上.謂之馬服山。”南朝宋代裴駰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集解中引述了這條史料。《晉書.張華傳》記載,張華“強記默識,四海之內,若指諸掌”。張華是范陽方城(今河北省固安縣南)人,范陽距邯鄲較近,邯鄲的古跡軼聞他應該瞭解熟知,並具有可信性。二是明、清時期《邯鄲縣誌》引述張華的說法,指認趙奢塚在紫金山上,故又名馬服山。三是明、清時期《武安縣誌》記載,趙國名將馬服君死後葬紫金山,故又名馬服山。四是當地民間傳說。民間傳說趙奢塚在這個地方並有古代紀念祭祀遺物佐證。因此,邯鄲紫金山是依據充分、歷代公認的馬氏祖源地。

    趙奢去世後,秦軍再次大舉進攻趙國,趙國老將廉頗在長平頂住了秦軍的強大攻勢。這時秦國間諜來到邯鄲,用千金賄賂趙國的權臣,散佈流言說,秦軍不怕廉頗,真正害怕的只有趙奢的兒子趙括。這時趙惠文王已經去世,繼位的趙孝成王竟然聽信了秦國間諜的流言,任命趙括為主將,代替廉頗。趙括從小在父親趙奢身邊學習兵法,讀了不少兵書,談論起軍事問題來,頭頭是道,認為天下沒有誰能抵得上他的,不過趙奢並不認為趙括的話可行。趙括的母親問為什麼這樣看,趙奢說,戰爭是要死人的,可是趙括誇誇其談,把戰爭說的太容易了,趙國不用趙括則罷,如果一定用趙括為將,使趙軍傾敗的一定是趙括。趙括的母親牢牢地把趙奢的話記在心裏,所以趙王任命趙括為主將,在趙括率軍隊將要出發的時候趙母上書給趙王,申說不能派趙括為將。趙王問為什麼,趙母陳述了理由,還舉出趙括與趙奢為將的種種不同表現。趙王說,這件事我已經決定了。趙母說,大王既然已經決定派趙括為將,假如有不稱職的事,我該不會受到連累吧?趙王答應不會牽連趙母。真是知子莫如父,趙奢不幸言中了。趙括到了長平前線,立即改變了廉頗的作戰部署,更改軍紀號令,撤換軍官。老謀深算、善於用兵的秦將白起聽到後,假裝大軍敗走,暗派兩支騎兵載斷了趙軍的糧道,把趙軍分割成兩部分。於是趙軍軍心渙散士氣動搖。趙軍被秦軍圍困40多天,全軍缺糧挨餓。趙括派出精銳部隊突圍,他親自帶領與秦軍搏鬥。秦軍射殺了趙括,趙軍大敗,幾十萬大軍投降,白起把他們都活埋坑殺了,趙軍前後死亡官兵共計45萬人。趙王因為趙母有言在先,終究沒有殺她。趙母不予追究,自然趙奢的家族也就保全下來,其中也包括趙奢的孫子後改姓馬的馬興。趙母不護子短,為國為家,處事果斷,深明大義,受到後人的頌揚。趙括長平之戰的慘敗,給趙奢一家帶來了奇恥大辱,也招來了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可以想像,幾十萬陣亡將士們的家屬會懷著怎樣的悲憤怨恨的心情來仇視斥責趙括。在這種情況下,深明大義、處事果斷的趙母毅然決定把趙氏改為馬服君封號的馬服氏,後來簡稱馬。考察歷史文獻,趙括時趙奢家族尚姓趙,證明不是從趙括改姓氏,而是在趙括之後馬興時改姓氏的。而改姓氏這樣的舉族大事,只有在趙母這樣德高望重的長輩主持下才可以來辦。所以應該得出結論,是在趙括長平之戰兵敗後趙母在邯鄲把趙氏改為馬氏的。

    秦滅趙,趙奢的孫子馬興從邯鄲徙往咸陽。到西漢時,又有一位邯鄲的趙奢後人叫馬權的,他做了二千石的官吏,於是把家由邯鄲遷到了咸陽扶風。馬權是在馬興徙往扶風後又一次徒往扶風的趙奢後裔。《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馬權是馬興的曾孫,時間相隔大約一百二十三年。馬興是否在秦亡後曾遷回邯鄲還是馬權留在邯鄲的後人,歷史文獻沒有記載。這支馬姓在西漢因馬何羅、馬通謀刺漢武帝被誅,馬氏家族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長期遭壓抑,直到東漢馬援時期才重新振起。

    東漢時期,馬氏英傑人物驟然湧現.真是人才輩出,群星璀燦。這是馬氏發展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東漢馬氏的光輝歷史是從扶風茂陵馬援開始的。《後漢書.馬援傳》記載:“馬援字文淵,扶風茂陵人也。其先趙奢為趙將,號曰馬服君,子孫因為氏。武帝時,以吏二千石自邯鄲徙焉。曾祖父通,以功封重合侯,坐兄何羅反,被誅,故援再世不顯。援三兄:況、餘、員,並有才能,王莽時皆為二千石。”唐李賢注:“馬服者,言能馭馬也。《史記》:趙惠文王以奢有功,賜爵號為馬服君。《東觀記》徙茂陵鹹歡裏。”《後漢書》的記載明確了馬援是趙奢的後裔,馬援的祖上從邯鄲徙往扶風茂陵。唐代李賢注明確了趙奢被封馬服君的“馬服”含義,又明確了徙扶風茂陵的地方是成歡裏。馬援這個人在歷史上很有名,他從小立志壯烈,長大後有勇有謀,很能打仗,立過很多戰功,曾經征討交趾(現在越南境內)。馬援有句名言:“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這句話後來成為有名的“馬革裹屍”的成語典故。馬援家教很嚴,在征討交趾時,曾寫過有名的《誡兄子嚴、敦書》。這封書信是中國家教史上的名篇,與諸葛亮的《誡子書》齊名。馬氏家族後來由於有很好的家教, 出了許多有作為的人物,可能和馬援的這封誡侄書信有關。馬援的夫人藺氏也是一位很有教養的女姓,對於教育馬氏的子侄晚輩也付出了辛勞。馬嚴有七個兒子,知名的有馬績、馬融。馬績博覽群籍,奉詔與班固的妹妹班昭完成了《漢書》的八表及《天文志》的續寫工作。馬融少有俊才,博通經籍,是東漢著名的大學者,東漢很多著名學者都出於馬融門下。《後漢書.馬融傳》記載:“融才高博洽,為世通儒,教養諸生,常有幹數。涿郡盧植,北海鄭玄,皆其徒也。善鼓琴,好吹笛,達生任性,不拘儒者之節。居宇器服,多存侈飾。常坐高堂,施絳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弟子一次相請,鮮有人人其室者。”馬援的小女為東漢明帝明德皇后。《後漢書.皇后紀》記載,這位元皇后不但衣著樸素,不愛遊樂,好讀詩書,而且不信巫祝。明帝去世,章帝即位,尊為太后。太后其年寢疾,不信鬼神小醫,數敕絕禱祀。至六月.崩。在位二十三年,年四十餘。

    三國時期,扶風馬援的後裔出了馬騰、馬超父子這樣的風雲英雄人物。《三國志.蜀書.馬超傳》記載:“馬超字孟起, (右)扶風茂陵人也。父騰,靈帝末與邊章、韓遂軍具起事於西州”。裴松之注:“《典略》曰:騰字壽成.馬援後世也。桓帝時,其父,字子碩,嘗為天水蘭幹尉。後失官,因留隴西,與羌錯居。家貧無妻,遂娶羌女,生騰。……及騰之入,因詔拜超為偏將軍,使領騰營。又拜超弟休奉車都尉,休弟鐵騎都尉,徙其家屬皆詣鄴,惟超獨留。”從史料記載來看,馬騰、馬超及超弟休、鐵都具有漢、羌混合的血統,這是當時邊境一帶民族融合的社會產物。東漢三國時期扶風茂陵馬援的後裔,除了學識淵博的著名學者馬融和勇武絕倫的將軍馬騰、馬超外,還出過一位中國古代非常傑出的科學家馬鈞。《三國志.魏書.杜夔傳》裴松之注說:“時有扶風馬鈞,巧思絕世。”裴注引晉傅玄序說,馬鈞是“天下之名巧”。馬鈞改進綾機,發明指南車,發明製作翻車,就是後來的龍骨水車,還設計製造了以水為動力的木制機器人。馬鈞改進製作的連弩,比諸葛亮製造的連弩效果提高了五倍。馬鈞又製作了發石車,可以連續發擊,首尾電至。馬鈞的發明創造在中國科技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通過以上考察,可以知道東漢王三國魏晉時期,趙奢的後裔扶風馬氏出了不少傑出的人才,其中有文士,有武將,有工技巧匠諸多方面的人才,他們的聰明才智和發明創造為中國的歷史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魏晉以後隨著歷史條件的改變,社會動亂的劇烈持續,趙奢後裔的馬氏開始流布到全國更廣闊的地域。西晉“八王之亂”導致政局失控,黃河流域陷入十六國大亂,人民在戰亂中流離失所,四方遷徙,受到極大的苦難。晉元帝渡江南遷,開始了東晉王朝。跟隨晉元帝渡江的中原大族有百家,因此江東有《百譜》(《百家譜》。東晉政權主要是這100家大族的政權,後來渡江的北方士族不得享受同等的權利。魏晉南北朝時代是門閥士族興盛的時期,門閥士族中有等級之分,又有僑、吳、郡、虜四姓的地區之別。

    據《新唐書.柳沖傳》記載,馬氏不在冠首的四等姓族之中。隋唐以後,門閥士族制度衰落,科舉制度逐漸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唐代貞觀初年,唐太宗想造成以唐宗室大臣為主體的新士族集團,於是命高士廉、韋挺、岑文本、令狐德菜四大臣編撰《氏族志》,在全國範圍內收集士族家譜,依據史書和文獻記載,鑒別世系,糾正姓氏。貞觀十二年(西元638年),書成,頒佈天下。這就是著名的《大唐氏族志》,共100卷,但後來這部大書卻散佚失傳了。在《大唐氏族志》修成的前4年,即貞觀八年(西元634年)五月,吏部尚書高士廉等先後搜集了85郡的398姓,開列出來上奏唐太宗,獲得初步批准後,就依據它來修撰《氏族志》。這個文獻,就是《唐貞觀八年條舉氏族事件》。在敦煌石室殘卷中,發現了這個奏疏的抄件,這件文物現藏國家圖書館。據考證,這一殘卷並非貞觀八年底本抄錄,而是天寶(西元742-75年)以後抄寫的。殘卷末所引奏文稱原件共是“八十五郡,含三百九十八姓”。現存殘卷中,只留下66郡,266姓。遺憾的是,殘卷開頭部分的關內道、隴右道諸州郡都缺失了,這對我們考察馬氏源流,不能不是一個大損失。但我們對缺失的部分,還有一個補救的辦法,就是宋代樂史在太平興國年問(西元976—983年)編撰的《太平寰宇記》,這部書的若干州下記載了該州的郡望和郡姓。我們將敦煌殘卷《唐貞觀八年條舉氏族事件》和《太平寰宇記》相對照,發現扶風郡六姓望族中,馬氏居首。平陽郡(今山西省臨汾市)六姓中,馬姓是其中之一。對於敦煌石室貞觀八年條舉殘卷的缺文,也有一個辦法,就是我們在上文引述《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關於馬周、馬植、馬燧的記載前的文字說明。這段文字,認定唐代三相馬周、馬植、馬燧是馬服君趙奢的後裔。

    《新唐書》的記載應該是和當時的權威譜牒文獻核實過的。馬氏在唐代又出現了一個人才輩出的高峰。唐初宰相馬周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器重,李世民曾為馬周題寫過“鸞鳳淩雲,必資羽翼:股肱之寄,誠在忠良”高度讚譽的飛白書鏈。(《舊唐書.馬周傳》)。中唐時期的馬植“文雅之餘,長於吏術”,具有很強的政務管理才能,“以文學政事為時所知”。《舊唐書.馬植傳》)。晚唐時期的馬燧.從小就有“建功於代(世),以濟四海”的高遠志向。(《舊唐書.馬燧傳》)他有膽有識,很會打仗,頗有始祖趙奢的遺風。特別是在打擊藩鎮割據勢力,維護國家統一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唐德宗為馬燧賜寫過《宸戾》、《台衡》二銘,加以褒崇。又讓圖形淩煙閣,列於元臣之次,1997年,邯鄲市永年縣臨洺關發現了一塊唐碑,這塊唐碑的碑文關於馬氏祖源的記述,對《世本》、《姓譜》、《元和姓纂》、《新唐書》、《廣韻》、《太平寰宇記》等歷史文獻中關於馬氏祖源的記述作了有力的印證。這塊碑的碑文是唐朝昭義軍節度使押衙檢校國子祭酒兼侍御史扶風郡馬府君及夫人太原王氏合葬墓誌銘並序。墓誌銘並序的原文是:“公諱連,字口口,苗裔始自禹,以益伯(應為伯益一筆者注)之後。春秋既微,趙為強國,因趙奢封馬服君,故有馬姓。降及漢代,有辛息侯(應為新息侯,指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一筆者注)。才名冠古,枝葉傳芳。厥後子孫流散華夏,公遂為廣平人也。曾祖諱嘉端,官緒源由,家口備載,今不具述。皇祖諱口口令,使持節隰州諸軍事,守西州刺史,永窆千秋之闕.以廣明元年庚子歲十月辛巳朔五日乙酉,……征黃之竹帛猶存,借寢之歌謠尚在……皇考諱詢。節度使押衙檢校國子祭酒兼侍御史,其辭:粵于唯馬氏,伯益之族。造父紹贏,是封馬服。降及息侯,時稱良牧。枝湃既榮,流散芬澳。”廣明元年,是西元880年,這時已到晚唐僖宗時期。墓誌記述的馬氏祖源,與歷史文獻中的記述是相一致的。由這些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的記述可以證明,唐宋時期對於馬氏祖源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的認同是當時社會的公論。

    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是國家統一疆域廣大的時期,也是中華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時期。在這一歷史階段,馬氏在全國有了更大範圍的徙居流布。

    五代十國時期,馬殷為楚國國君。這是馬氏家族中唯一的帝王家族,傳六主。馬殷是許州鄢陵(今河南省鄢陵縣)人,他的兒子馬希萼說,他們的家族是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代。唐末,河南馬氏隨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在福建落戶,成為最早由中原進入東南沿海一帶的一支馬氏。這支馬氏先祖當是扶風馬氏的支脈洛陽馬氏的族人。宋代以後,閩粵地區馬氏逐漸增多起來。宋朝馬之純兄弟五人供職於朝而落籍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從此顯達。據《史家渡馬氏宗譜.馬氏南渡績譜考略》記載,這支馬氏在西漢世居扶風,東漢時遷往河南、四川等地,晉朝時又徙居汝南、東平。宋代東平馬氏又遷福建莆田、浙江龍遊等地。後莆田一支遷廣東潮州、龍游,一支遷浙江、寧波等地。至明代,馬氏族人遍佈福建。至清代,馬氏移居臺灣,進而又遠徙東南亞及歐美各地。

    河南相州(今河南省安陽市)馬氏也是趙奢後裔。據《馬氏墓誌》記載:“君諱師,字元方,其先扶風人也。因任播遷,遂為相州安陽人也。”

    湖北英山馬氏,也是趙奢後裔。據《湖北英山馬氏宗譜》記載,英山馬氏是扶風馬氏的支脈,後成為湖北馬氏的大族。

    在明朝初年的大移民後,趙奢的後裔馬氏在全國徙居流布的範圍更大更廣。據東光《馬氏家乘記載》明朝時北直隸東光馬氏肇自扶風,明永樂二年(西元l 404年)由山西陵川遷往東光。

    最近我曾赴陝西西安楊淩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畢公村馬援故里和扶風縣馬援墓考察,在畢公村馬援祠見到了一部馬援後裔保存的《西秦馬氏家譜》。這部馬氏家譜是山西省柳林縣青龍村馬聲達保留下來的。明朝有一位叫馬明傑的人到山西作官,並在山西安了家,就把畢公村馬氏家譜抄寫帶到了山西。由於畢公村在“文化大革命”中把家譜都燒掉了,所以畢公村從山西複印的馬氏家譜就成為研究馬援家族史的一件珍貴文物。這部馬氏家譜在前面的文字敍述中是這樣記載的:“始祖名援,字文淵,東漢光武時伏波大將軍新息侯,諡忠,敕封忠顯王。家世西秦,其府風翔,其縣扶風,縣東三十裏茂陵山居住,系定安裏六甲人氏。將軍墓在縣西十裏伏波村。九月十四其生曰也。三月初十其卒曰也。合族獻戲數日。縣東門外東坡有祖廟一座,南門外飛鳳山有古班馬祠一座,西門外有古牌坊一座,上書‘班馬名區’四字。由茂陵移居縣東南二十裏伏波古莊,又名馬家墒坨。有家祠祖廟一所,前有水一池,俗名澇灞,載在志書。”家譜中還有趙奢孫興由邯鄲徙往扶風茂陵成歡裏的記載。在考察中我還實地考察了畢公村以東l 0華里的茂陵和畢公村西北扶風縣西7華里的馬援墓。這部家譜的價值在於對馬援的故里、墓址、家祠祖廟作了準確的記述。除了畢公村馬援祠堂中有清代康熙、乾隆時期的碑文可做證明外,祠堂前的那個澇灞遺址還在,只是其中已經沒有水了。更為重要的是.厘正了《辭海》中的茂陵條目是漢武帝陵而不是馬援六世祖馬權由邯鄲徙居扶風的茂陵。這兩個茂陵不是一個地方,相距有百里左右,許多書刊和資料的注釋為馬興、馬權徙往咸陽扶風的茂陵在興平縣東北,這是不正確的。我認為《辭海》茂陵條目下應補上這一內容。畢公村馬氏家譜記載扶風茂陵及馬援故里的具體地址,對於馬氏祖源的考察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除了這部家譜全國目前已知的還有90多部馬氏家譜,其中許多家譜是趙奢的後裔,但是,我想可能還有趙奢後裔的馬氏家譜未被發現.還需要做更深入的察訪工作。

    在馬氏群體族姓發展中,有一個問題需加以說明,這就是民族融合現象。兩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民族融合的範圍加大,馬氏與邊境少數民族通婚的現象更加普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三個王朝中有兩個王朝是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民族融合的程度進一步加大,特別是一些如回族、蒙古族、滿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加入了馬氏的群體。

    在趙奢以後兩幹多年的馬氏家族繁衍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家族精神風範。這種精神風範從馬氏譜牒的記載中,從馬氏許多傑出人物的言行、事蹟和功業中一再體現出來。大體來說,馬氏家族的精神風範似可進行以下概括:

為將:驍勇善戰,足智多謀。馬革裹屍,義無反顧。

為相:高策良謀,識見卓絕。股肱赤忠,高風亮節。

為文:才高博洽,絳帳垂風。不拘陳習,達生任性。

為技:工妙技奇,巧思絕世。遺惠國人,千代稱智。

為母:質樸無華,賢慧端莊。嚴教子孫,治家有方。

為民:敦厚謹慎,節儉謙虛。孝敬父母,和睦鄉里。

    馬氏家族的精神風範是從趙奢夫婦肇源開始的,後代子孫又不斷豐富發展,創新增輝。後來少數民族的馬氏,也為馬氏家族精神風範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馬氏家族的精神風範的精髓是,立志高遠,以國為重;建功立業,勇當大任。中國古代許多仁人志士對馬氏英傑人物的壯志豪氣和高尚情操無比欽佩,傾心景仰。但是,正如任何家族都不可避免地要出逆子和不肖子孫一樣,馬氏家族也出過這樣的人物。對於他們背逆馬氏家族精神的言行,馬氏家族會立即採取措施,與背逆的言行劃清界限,加以區分。趙括“紙上談兵”的輕浮行為,與其父趙奢持重謹慎的作風截然不同。對此,趙奢有言在先,括母也留語於前。趙括兵敗後,趙奢家族立即改趙氏為馬服氏,以尊崇趙奢的精神風範,由此開馬氏之源。西漢馬何羅、馬通,與佞人江充交往,謀刺漢武帝,馬援的女兒即漢明帝的皇后斷然把馬通改莽通,馬何羅改莽何羅,除去馬氏,把他們的謀逆行為與馬氏的家族精神風範嚴加區分。馬氏家族精神勇於維護優秀的,淘汰醜劣的,開創新美的,由此代代相傳,世世沿襲,這是馬氏家族繁茂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中華姓氏發展史上,馬氏作為勝姓,得姓較晚,然而後來居上,很快發展為馳名天下的大姓,馬氏家族精神風範的文化基因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馬氏家族精神風範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和凝聚力,有的皇帝把馬氏賜給內附的少數民族,也有的少數民族自己取馬為姓,這反映了中國古代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對馬氏家族精神風範的敬慕與嚮往。應該指出,這些少數民族的馬氏與漢族馬氏和睦相處,親如一家,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馬氏家族精神風範的包容性與寬厚性。少數民族馬氏也曾出過大批英傑人物,他們的功業也是馬氏家族精神風範的結晶。

    當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來考察研究馬氏祖源的時候,深深為肇源於邯鄲紫金山的馬氏家族大起大伏,波瀾壯闊,光輝燦燜的歷史感到驕傲和自豪。馬氏始祖趙奢的豐功偉略和人格魅力將名垂青史,萬古流芳。馬氏祖源地是一處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邯鄲市對馬氏祖源地的建設非常重視,已經制定了紫金山的建設開發規劃,正在籌建高檔次、高品位的文化名勝園區。中華馬氏祖源地是名勝園區的一個重要文化亮點。我們將努力為中外馬氏後裔創造尋根祭祖的良好環境,以馬氏祖源地為文化平臺,建立聯繫海峽兩岸和東南亞、歐美及世界各地馬氏同胞的親情紐帶,築起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交流的橋樑。我們期望,馬氏家族優秀的精神風範在新的歷史時代能夠得到新的傳承和發揚。我們堅信,馬氏家族的優秀子孫必將不負國人厚望,在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騰飛方面,在促進中國和世界的和平發展方面,一定會一馬當先,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目前共有 4671 条对该新闻的评论】【查看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