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首页 马氏文化 马氏新闻 历史人物 邯郸风貌 文化交流 当代精英 公告通知 组织机构 资料介绍
 
类别:馬氏新聞 来源: 作者: 更新日期:2012-11-26 阅读次数:7727


香港馬四于堂重陽祭祖及馬四於堂簡介


馬千雲  世界馬氏文化資料中心副主任


     香港新界大埔墟馬四于堂於2012年10月14日舉辦每年一次的重陽祭祖活動,當日有遠從海外歸來的有馬來西亞後裔十人、英國後裔五人、加上香港的後裔數十人、總共近百人出席。

    每年的重陽祭祖約在重陽節的前後的禮拜天,當日祭祖活動從早上九時集合出發,祭拜四處墳墓,至下午約二時結束。共有四處墳墓需祭拜:分別是香港開基祖彩淵公之墓,即位于沙羅洞,地名“夫子觀書”;彩淵公之元配陳太夫人墓,位於沙田火炭村後山;家庭老師譚老先生之墓,位於火炭村後山;馬家公塚,位於馬窩。凡無嗣之後裔,均集中埋葬於此。由於登山祭祖,須翻山越嶺,甚為艱苦,因此祭拜完畢後,設晚宴於酒樓慰問並派發登高費(港幣一千元)給每位祭祖後裔,年齡超過六十者多加豬肉金(一千港幣)。

    據馬世南撰寫,“馬四於堂系開基祖馬彩淵(十六世)於明末清初,從廣東省長樂縣(即今之五華縣),攜眷南下,遷至廣州府新安縣(即今之寶安)太和市,即今之新界大埔墟碗窯村,開始開枝散葉,生下四子,即長房粵文公、二房粵魁公、三房粵貞公、四房粵周公,合計四房,故立堂名為“馬四於堂”。馬四於堂的字輩為“彩粵廷基;俊世基昌”,自十六世彩淵公至今有24代(尚有待求證),後裔約三百多人,分佈於香港、馬來西亞及英國。其中二房無後裔,剩下三房,每房派一名司理管理大眾產業,其中物業租金為主要收入來源,資助春節聚餐及重陽的祭祖活動。一般新年聚餐在元宵節前後的週末舉行,並向家族成員發放人丁錢(每位男丁港幣一千元),年滿六十的長者多加港幣一千元,未婚的女後裔亦可領取港幣一千元。餐會上司理將報告一年的開支情況。

    按馬四於堂的“馬氏譜牒桂蘭騰芳”記載,在福建的開基祖為馬七郎(一世)(即今之福建連城),念四郎(二世),念三十郎(三世),念一郎(四世),念千七郎(五世),王舍(六世),萬四郎(七世)。萬四郎為入廣東省的開基祖,廣東省的後裔稱為一世。故香港的開基祖稱為十六世(可能有誤),是從萬四郎算起。但按“馬氏譜牒桂蘭騰芳”的紀錄,“十二世祖馬端彩公在長樂縣遷來廣州府新安縣承批舊有窯場在前,康熙十三年(1675),統眷到來新安與大坑“文嘉猷”為首鄧廖兩姓發出永遠批契,然後創造碗窯開基立業,而光前裕後,瓜瓞綿綿”,此說異于馬世南的撰寫,為何如此,尚有待考證。馬四于堂的後裔馬世南撰寫,“康熙十二年(1674年,與“馬氏譜牒桂蘭騰芳”記載相差一年),馬彩淵從文氏的手中購入碗窯廣,製造陶器,距今約有三百多年,主要為大小碗具杯碟甕等,運銷至江門市等。由於經營得法,規模日益擴大,馬彩淵(有待考證,可能是長房馬粵文)從廣東長樂祖地五華油田恭請樊仙來碗窯坐鎮,以保護窯工,在上碗窯村建立樊仙宮,至今依然保存良好。傳至19世馬道基獨立經營,出品更為精良,惜當時交通不便,山路崎嶇,以人力挑運至大和市(大埔墟)的碼頭湧碼頭(即今理民府山腳之鐵橋海邊),再由自置之合和碗船轉運江門市發售,無奈好景不常,1930年各國陶瓷相繼抵港銷售,由於物品精良,對我村產品打擊甚大,該業從此一厥不振,終被迫停產,而窯址從此荒廢。歷經數代之建設,計有“文瀾書室”,“五常弟”,“曬谷地塘”,“穀倉”,“馬廄”及“天主教堂”等。

    “五常弟” (原為上課用之教室,為三進建築,最後一進為祭祀祖先的神龕,後來遷移至市鎮的馬氏宗祠,亦老宗祠)之建立是紀念馬族同胞五兄弟,遠在三國時代均為精忠將領,據傳乃“馬孟常”, “馬仲常”, “馬季常”,而四弟之名則無從稽考,五弟即為“馬幼常”。先祖建立“五常弟”用意乃籍此地勉勵後世子孫,誠用心良苦。可惜“文瀾書室”,“五常弟”均乏人照料,經風雨侵襲,先後倒塌,現已野草叢生。“文瀾書室”, “穀倉”及“天主教堂”乃昔日“馬氏宗祠”之地基。”但馬四於堂的家族有另一說法,馬彩淵原葬于五華油田,系長房“馬粵文”將骨頭移至今日大埔沙羅洞之墓地,今日馬四於堂的產業乃是馬彩淵的四個兒子所奮鬥的成就。

    舊日的“馬氏宗祠”,原來位於大埔墟的鎮上,因征地拆除,而於1996年遷移至上碗窯村內,為香港唯一的馬氏宗祠。碗窯村不僅是香港馬氏家族的重要遺產,亦是世界馬氏家族在香港的重要遺產,記載著廣東馬氏家族遷移至香港的歷史遺跡。目前在碗窯村內尚有馬氏“窯址”,“樊仙宮”,還有馬氏族人建立的學校,近期政府亦於村內設立博物館,展示碗窯村的文物如陶瓷等,日間開放供公眾免費參觀,並有專人看管及講解。

    根據五華縣油田馬氏族譜記載,德興公的後裔有兩支移居到碗窯,第一支是十二世鳴鳳公,是鑣宮次子,娶馮氏,移居碗窯徑住。第二支是十三世文昌公,是啟禎公六子,妻陳氏,生五子,新彰,移居新安碗窯下住。第三支是德俊公後裔第馬琨(老譜十二世)生二子成彩及端彩(應為十三世)遷居湖廣。而端彩就是“馬氏譜牒桂蘭騰芳”所記載的十二世,到碗窯開基立業,這兩本的族譜記載相差一世,為何有此差距,尚有待考證。老家族譜(油田馬氏族譜,馬錫群主編)明確記載的德興公兩支與德俊公的一支。因此馬四於堂究竟是以上三支的那一支的後裔,或還有其他支的後裔,馬四于堂的後裔本身並不瞭解,尚有待以後考證。因為老譜有許多後裔移居湖廣,並未指明詳細地點,正如老譜記載成彩及端彩移居湖廣,實際是新安碗窯。

    潮陽的馬氏族譜-“銀青世系”(主要是潮州人),把第五世“念千七郎”列入他們的族譜中,之後萬四郎之後裔均則列入“銀青世系”的族譜,導致諸多誤會,變成萬四郎的後裔變成是銀青世系,這是個善意的錯誤,希望本文能給大家一個澄清。




祭祖需翻山越嶺



第一位是上碗窯村村長馬秉芬,亦是馬四于堂司理



馬家強在開基祖馬彩淵公墓前準備祭品



祭拜彩淵公前準備祭品



在彩淵公前合影留念



祭祖第二處,馬來西亞後裔在彩淵公原配陳太夫人之墓前留影



全體家族在彩淵公原配陳太夫人之墓前留影



全體家族在彩淵公原配陳太夫人之墓前留影



英國後裔馬巧全家在祭祖的登山路中留影



馬氏房塚



全體家族在馬氏房塚前留影



馬來西亞沙巴後裔右起馬千乘,馬啟文,馬健儀



慰勞晚宴的菜單



馬四於堂家族會議



馬四於堂家族會議



晚宴場景



碗窯村博物館內陳列資料



碗窯村全景



右起馬家順,馬家和,馬千乘及馬千雲(馬千英)在博物館內留影



右起馬千雲(馬千英),馬千乘,馬家順,馬家和在樊仙宮前留影



碗窯村內的馬氏宗祠



碗窯村的碗窯公立學校



位於廣東省五華鎮油田村的萬四郎之墓,位於長樂龍崗約塘下(五華河東鎮沙渴劉屋高塘下)。亦是馬四於堂在在廣東的開基祖,亦是福建連城千七郎的分支之一。2007年2月12日馬千雲(馬千英)首次返老家祭祖



萬四郎字文通墓傍邊所立龍位墓



位於油田鎮丫髻嶺王舍公(千七郎之子)之墓位於長樂縣油田約土名鐘屋寨窩坵咀頭地形團咬尾,於1986年12月重修



王舍公之墓全景



左邊為五十五世千七郎公廟,位於福建連城縣四堡鄉馬屋村






【目前共有 132 条对该新闻的评论】【查看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