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首页 马氏文化 马氏新闻 历史人物 邯郸风貌 文化交流 当代精英 公告通知 组织机构 资料介绍
 
类别:马氏新闻 来源: 作者: 编辑:陌归 更新日期:2016-10-11 阅读次数:2636


马啸评艺术家马汉跃


       (前言) 偶然间看到中国国家画院马啸老师对马汉跃老师艺术人生的点评,觉得非常到位,这就是我认识的马汉跃老师。马汉跃,集三家于一身,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作协会员。既是艺术家又是策展人。现在我把马啸老师的文章分享给大家,大家跟着马啸老师的点评来了解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马汉跃。

        

艺术家马汉跃


        马汉跃的选择

       与许多专门从事艺术的人稍有些不同,因从事媒体而进入书画圈的人,一般来说,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宽广的文化视野。除此之外,还有较好的人脉资源。

马汉跃就属于这类人。尽管他取得如今的成绩对于许多人来讲有些意外,但在我眼里,却是一种必然。


        

碧涧芳源(马汉跃作品)


         认识马汉跃虽有不少时间,但真正与他接触,却是他2009年进入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课题班开始的。那时,我在班里担任些辅助教学工作。通过作品点评、交流、展示,我知道他是一位写字颇有些气格的人。

    

峰峦秀色


         在成为书画家之前,马汉跃已是一位作家了。写作是其最基本的生存、思想、表达方式。数十年来,他凭手中的一支笔,写下了大量的文字,其中包括两部长篇小说、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一部散文集,另外还有大量的诗。毋庸置疑,正是此种文学功底、知识修养为他日后的艺术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作品境界的提升插上了翅膀。

    

秋高图


         与当今多数做绘画实践的人不同,马汉跃的艺术之路的开 端,是书法。或者说,在他成为画家之前,他先努力成为了一位书法家。

       在中国,书法的历史与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具有同等的长度。书法之中凝聚了中国人对于文化、审美最为核心的理解与表达。书法在数千年的创造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观念与方法。尽管绘画与书法在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上有所不同,但其最基本的规范和语言是由书法奠定的,因而书法毋庸置疑地成为每一个中国画的实践者首先需要迈过的门槛。从这个角度说,马汉跃对于自己道路或方式的选择,极为地明智。

       马汉跃的书法,取法先秦及秦汉篆书、砖文,崇尚质朴,用意凝练,不求技法的精熟和形式的优美。很明显,如此取法,受到清以来“金石学”风气的影响。而“金石学”正是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中兴”的一大主要缘由,因为它在观念、技法和样式诸方面弥补了经典传统的某种偏狭或缺失,将整个中国艺术史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当明、清之际由于文人们对于“传统”和“经典”的过度“采掘”、“消费”,而使艺术陷于虚脱时,“金石学”恰好为它提供了新的养分,成为中国艺术再次崛起的动力。无疑地,此种养分与动力也滋养并成就了马汉跃,因为从这里,他找到了一条通往艺术宽阔地带的通途。

       马汉跃如今在艺术上的成功,与他进入国家画院两个著名艺术家工作室的学习、深造的经历分不开。这两个导师,便是沈鹏与龙瑞先生。

       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书法课题班,由当今书坛最具影响力的老书法家沈鹏先生亲自挂帅,由一批年富力强的书坛骨干参与教学。班内汇聚数十位颇具创作实力的中青年书法家。班内除广泛邀请名家授课外,成员相互之间还平等、广泛、真诚地开展艺术批评。如此学风,极大地带动了每位成员认知和创作水平的再度提升。如果说沈鹏课题班给了马汉跃书法的发展一个重要契机的话,那么他随后成为龙瑞工作室访问学者、追随龙瑞先生学习山水画的经历,则促成了他艺术身份的成功转型。

       事实上,作为当下中国画坛的重量级人物,龙瑞先生本人就是一个成功转型了的艺术家。其早年的艺术理念与实践,重视造型或形的新变。时间进到21世纪初,身为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前身)院长的他,深知中国画坛许多人的观念与做法有所偏颇,便提出“正本清源”、“贴近文脉”两大关键性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将自己绘画实践的重心转移到“笔墨”上来。转型后的龙瑞先生,以黄宾虹为主要效法对象,取其“浑厚华滋”、“温柔敦厚”、“中和内美”,不求形式的新异,唯以笔墨气韵取胜。很明显,导师龙瑞先生的艺术主张和做法,极深地影响了马汉跃。他今天的山水画之中,之所以有种朴厚、苍茫与真率,正是沿着这样的主张与路径前行的结果。

       “笔墨是中国山水画艺术主要的表现语言,是山水画艺术形式构成的主要手段。它的演变发展贯穿着中国山水画的整个发展过程,在历代无数天才艺术家的杰出创造下,中国山水画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笔墨艺术天地。可以说没有笔墨也就没有中国画,也就没了中国山水画。笔墨是中国山水画的核心和灵魂。中国山水画经千余年的发展过程,在笔墨的运用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美,即笔墨本身可以产生一种美的意韵,笔墨美与作品内容美的完美结合,是一幅完整山水画作品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马汉跃《中国山水画形式构成的美学特征》)

       笔墨,是技巧,是语言,是文化,是精神与人性的映现。中国艺术之中,笔墨的意义,不仅仅能向我们呈现一种形式的优美、水墨的韵味,更可以向我们表达一种无法看见或无法言说的东西。而这些不得见不可说的东西,正隐藏于中国悠远的文化和中国人精神情感的深处。若要将它有效表达,首先得操练笔墨,“贴近文脉”。马汉跃的山水画实践说明了这一点。

       就个性而言,马汉跃是一位爽快而热情洋溢的人。无论朋友间聚会,还是邀他讲话,他每每会激情四射,用他那“诗性”的言语感染席间。但当他挥毫之际,“情绪化”的东西已更多地让位于中国文化与艺术某种“规范”。此时,作者“马汉跃”已不是一个单纯活跃的表象,它深化为一种笔墨语言和图式,尽管蕴藏千言万语,但依旧静默不语。这,大约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入道”。


        

         无论当作家,做编辑,还是成为艺术家,马汉跃都是一位格外勤奋的人。这些年,他不仅悉心揣摩古人的山水杰作、广泛研读古代画论,而且踏遍神州山山水水,将平时在书斋画室中练就的笔墨功夫应用于“写生”实践,收获了一批批佳构力作。这样的勤奋,不仅磨砺了他的技巧,更提升了作品的境界。

       勤奋而精力充沛的马汉跃,拥有良好的学养、宽广的视野、扎实的功底,除此之外,还有超强的策划和组织能力。这些年,他除精研笔墨外,还利用自己的资源、人脉,策划、组织了诸多展览、艺事。同时,利用京城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合作,开展艺术教学活动。此等举动不仅为他提升了影响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下艺术的繁荣与进步。

       中国的书画,虽以技法为依托,但本质上讲,是一种个性的精神实践。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以点画字形、山川丘壑、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人物万象为形质来完成自己的精神塑造,达到人格的完善。所以,古人说:“夫画者笔也,斯乃心运也,索之于未状之前,得之于仪则之后,默契造化,与道同机。握管而潜万象,挥毫而扫千里。”(《芥子园画传·山石》)

       马汉跃以他的才智和能力,通过字里行间、画里画外的种种努力,营建着自己的笔墨与精神世界,在塑造一个个富有传统韵味的审美图式的同时,亦获得了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升华。

他的人生亦由此丰富和充实,更具内涵。2016年7月 于中国国家画院

       马汉跃简介:

       马汉跃,斋号借山堂。1959年10月生于山东微山,先后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师从沈鹏、龙瑞等先生。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首届访问学者。曾任文艺报书画专刊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艺术中心主任。现任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艺术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台海出版社艺术总监,《两岸高等艺术院校教学模板》主编,文化部中国画艺术创作院副院长,法治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画馆中国画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书画博览杂志社总编辑。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美术报》《书法导报》《书法报》等大型报刊,并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等收藏,2014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佛罗伦萨历史中心颁发的“国际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

       主要著作有长篇报告文学《永远的河流》,散文集《如是我闻——中国当代艺术名家访谈录》《倾听》《赠你一朵春》《不沉的舟》,长篇小说《多尔衮》《你是我的宝贝》,书画作品集《马汉跃书法作品集》《论画诗一百首》《龙门风骨·马汉跃卷》《马汉跃山水画作品选》《三品丛刊·马汉跃卷》《借山问道·马汉跃山水画鉴赏》《中国美术家·马汉跃卷》《云水禅心·马汉跃山水扇面鉴赏》等。

       马啸简介:

       马啸,1962年生于浙江省湖州市,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哲学系,曾在西北的《甘肃日报》从事新闻工作21年,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甘肃省青年书协主席、中韩书艺家协会评审委员等。现为中国国家画院教学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生态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评审专家。自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除了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各类展览,并发表众多新闻报导、文化专访、述评外,还先后写下大量艺术史研究及艺术批评论文、出版著作多部,总数逾200万字。研究范围涉及书法、美术、摄影、考古、宗教及相关文化领域,论文先后几十余次入选国际、国内学术讨论会,并在全国等各大专业艺术类报刊或文集发表。其中相当数量的文章(或著作)在全国书法、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曾先后荣获首届中国书法理论“书谱奖”(1989年),1992年度甘肃省“新闻奖”一等奖、第四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三等奖(1993年)、西北五省区省报晚报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1993年)、当代青年书画书画展优秀奖(1999年)、第五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二等奖(2000年)、2000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2000年度甘肃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2000年度甘肃省“五个一”工程奖、甘肃省委省政府第四届“敦煌文艺奖”一等奖(2003年)等。主要事迹被收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世界知识分子名人录》(第11版)及《有成就的人》(第16版)等多部大型传记辞书。正式出版有《于右任书法艺术解析》、《沙孟海书法艺术解析》、《中国书法理论批评史》、《书法门诊室2》、《国画门诊室2》、《民间书法》、《性灵映象》、《远去的传统》等专著。





【目前共有 0 条对该新闻的评论】【查看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