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首页 马氏文化 马氏新闻 历史人物 邯郸风貌 文化交流 当代精英 公告通知 组织机构 资料介绍
 
类别:当代精英 来源: 作者: 编辑:陌归 更新日期:2017-11-3 阅读次数:3560
 

绘画世界的父子双雄




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先生(左)与马振山(中)、马乐(右)父子在国家博物馆留影。




吕章申先生与马振山先生留影




马振山作品马振山作品




马乐(右)接受“名家会客厅”节目专访




马乐在联合国大院




马乐与自己的作品


     访邯郸籍画家马振山、马乐父子

    本报记者刘圆圆

    邯郸的马振山、马乐父子的人生可以说是丰满而睿智,洞彻而醒悟。

    父亲马振山,被称“钢城画家”,一生酷爱绘画,他创作的毛泽东与朱德彩墨人物佳作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儿子马乐担任新华社联合国分社社长,是新华社高级记者,足迹遍及世界数十个国家。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新华书画院副院长,擅长写意山水画,多年寄情于充溢着阳刚之美、正大气象的太行山水,并成绩显赫。

    这一切,他最感谢父亲将他带入这美丽的画境中。

    父亲生活、工作在邯郸老家,儿子几十年在伦敦、北京、纽约工作,父子二人却共同驰骋在绘画的世界。多年的学习和付出,多年的打拼,让他们进入了成熟和丰收的时期。如今,他们脱颖而出,硕果累累。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时间对他们的磨砺和洗礼。

“父亲即大师”

    父亲马振山1940年出生于邯郸。儿子马乐懵懂之时,总觉得父亲是世界

    上最伟大的画家。家里的鸡、狗,邻居的大爷、大娘,经父亲手中的笔三勾两画就能跃然纸上。

    马振山没有进过正规的艺术学堂,也没有什么大师的“官”称,在马乐心中,父亲就是大师。他的作品接地气,有生活,没有书卷之气,不存学派之风,似是信手拈来,却浑然天成。在邯郸钢铁公司工作了几十个春秋的马振山,在单位是一位人人皆知的“钢城画家”。在工会做宣传创作工作的他,似乎从来没有放下过画笔。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带着画夹子和铅笔,像写日记一样,绘画成了他每日的功课。

    年轻时的多数星期天马振山都是这样度过的:或在家附近就地给街坊邻居画像,或带着当年几乎每家标配的铝饭盒,带上咸菜窝头外出写生。

    儿子当年在被窝里跟着广播讲座学英语的状态、“备战”高考变化着姿势学习的镜头、当年的绿皮火车上打瞌睡的乘客和邯钢火热的“大干快上”生产建设场景都成了马振山速写日记的题材。“速写,是父亲的看家本领。事实上,速写似乎已成了他的独门绝技。他的速写有钢铁厂的建设工地,有街坊邻居的老人孩子,有上世纪的济南、天津火车站景象,也有海口的工地,北京的公园。在他的印象中,无论走到哪里,总忘不了带个速写本。眼看要成为“80后”的他,身体硬朗,仍然是那样执着于艺术,每年总还要约上老画友外出,出门依然还是要带上速写本。

醉心领袖画作

    马振山已从邯钢退休近二十年。这几年,一向喜欢速写,水粉的他,突然专注于领袖人物画的创作。

    他曾在毛主席逝世40周年纪念日之际,因倾心创作毛泽东、朱德、刘伯承、邓小平等领袖彩墨人物画被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新媒体新闻重点报道。这次,他的领袖画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自然又成了一大新闻。新华社财富网第一时间发表题为《七一献礼:国博接收邯郸老画家“领袖画像”》的消息;本地媒体《邯郸晚报》和《邯郸日报》第二天显著位置刊发此消息。

    他说,老一代革命家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饮水思源,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当马乐把父亲的“毛泽东与朱德造像”拿到北京琉璃厂装裱好后,一身戎装的两位领袖充溢着当年特有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马乐特意到北京琉璃厂一家专业书画摄影工作室为父亲的这幅巨作拍照。已经成为朋友的老板一边忙碌,一边说,只有像您父亲这样的老画家才有如此的功力和感情为革命领袖造像。

    今年在“七一”到来之际,马振山的这幅领袖画作有幸进入国家博物馆。这对绘画几十年的他和他们全家,乃至他们的亲朋好友而言都是“特大喜讯”。当父亲马振山将他去年创作的毛泽东与朱德彩墨人物佳作郑重地交给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先生时,吕章申馆长说:“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就是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与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史相关的艺术品理当是国博的重要收藏内容,马老先生把自己的领袖画作捐赠出来是对丰富国博收藏做出的贡献。”

    作为书法家的吕章申馆长还专门把自己题写的“积健为雄”四个大字

    回赠马振山,并嘱咐工作人员陪老画家参观国家博物馆的收藏展。国博有关人士称,近年来国博收藏来自省一级的艺术品实不多见,这次国博收藏一个来自邯郸的基层画家的作品,在全国范围内也为数不多。

    马振山激动地说:“用画笔为毛泽东、朱德等老一代革命领袖造像是要寄托我和一代代中国普通人对革命领袖的敬仰,而我的作品能够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则让我感到无比自豪,因为国博的收藏是国家对我艺术的认可,也让我对革命领袖的敬仰上升到新的高度。”儿子成绩斐然

    马乐,本名马建国,1963年出生于太行山麓的古都邯郸。马乐常说,书画是他的家学,自小他就跟着父亲四处写生绘画,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书画的种子。

    而用他自己的话说,“艺术大可能顿悟,即是有人们所说的顿悟也需要一个漫长的渐悟过程,一个用数十年读书、写作、遍游世界各地山川风光中的思考、领悟过程,一个通过不断的探索把人对客观世界的感悟转译成绘画语言的渐悟。”

    马乐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专修英语新闻采访专业,受父亲的影响和自己对中国古今山水绘画的热爱,他已把中国的传统水墨书画当成自己的第二专业,成为一位“跨界画家”。作为新华社记者和外事干部,他的足迹遍及世界数十个国家。非洲的茫茫荒原、赤道雪山,欧洲的大湖、高地、教堂、牧场,埃及的金字塔、北非的远古遗迹和土耳其的欧亚风光都成了他万里路上滋润心田的风光。而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泰特现代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梵蒂冈博物馆、埃及博物馆和肯尼亚的古人类博物馆、动物博物馆的收藏更浸润了他的每一个细胞。

    今年6月10日,“马乐写意太行山水画展”在北京杏坛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他近5年来的山水写生新作品50余幅,作品以太行山的深渊大壑、陡岩峭壁为骨架,使他笔下的山体传达出雄强刚毅的气息,大笔的淡墨泼洒的远山、云气,又挥洒出画家的恣意豁达,而大山脚下的瀑布、飞流、小桥、流水、人家和柿树、飞鸟巧妙地营造出了画家心目中对中国山水的独特理解。

    马乐曾先后以“靠山系列——马乐写意太行山水画展”为主题,先后在南京、上海、北京、邯郸举办个展,并多次参与中国美协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组织的画展,作品被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副秘书长西迪贝、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等国际政要和国内外著名媒体机构收藏。

    他曾把自己这些历程写进他的《马乐写意山水画集》和一些重大展览的“画家简介”。但在2017年6月底,在他即将赴纽约担任新华社联合国分社社长之前,“国学频道”曾对他进行专访,并把他当作“跨界画家”推出,这让他从镜头中再次认识了自己。在工作和绘画之外,马乐还撰写书籍《看不透的英国》、《英文报刊导读》和《新闻英语写作》等广受读者好评,有的著作已作为大学教材使用。

父亲乃“人生第一导师”

    马乐能有如此成绩,父亲的熏陶至关重要。

    对父亲这位我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我也算是个不差的学生。我为父亲的成就感到高兴,也尽力用特殊的方式回报父亲。”马乐说。

马乐读书考学,当上记者,到巴黎、罗马、伦敦、纽约,非洲、亚洲、拉丁美洲采访、旅游,感受过卢浮宫、梵蒂冈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院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世界大师们令人震撼的作品,领悟过非洲木雕艺人“创造”艺术的神奇,方知世界之大。但父亲的画在他的眼里总有特殊的位置,总是那样亲切。

    正直、执着是父亲给马乐最深的印象。在社会上不少人打麻将、聊大天,年轻人关注什么所谓演艺圈什么人离婚,倒腾什么东西赚钱,又有哪位富豪卷钱跑路的时候,父亲则一门心思画画,雷打不动地喜欢了大半辈子的艺术。

    记得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性格决定命运。父亲正直和执着的性格基因也成就了现在的马乐。父亲常说,工作要做好,别让人说咱能力差、偷懒。下班也别虚度光阴,学学画画,练练字,别干对自己和社会没有意义的事儿。

    父亲的话简单,但实用。工作中,马乐从来不偷懒,还尽量要比别人多干,干得更好。除了出差或加班之外,业余时间他这些年全部用在了画画上。中国人讲孝道。作为画家的父亲,能有他这样一个子承父业的画家儿子,父亲嘴上不说,但马乐相信父亲肯定很得意。他在艺术上的追求有深深的父亲烙印,父亲是他的第一位,也是终身的艺术导师。

    “中国人讲孝道,讲究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作为画家的父亲,能有我这样一个子承父业的画家儿子。父亲嘴上不说,但我相信他肯定很得意。”马乐说。

捕捉太行魂灵

    太行山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靠山,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坚毅正大的气势。而太行山好似我们民族的脊梁,这种精神和气势深深地吸引了马乐。

    宋元明清的名师大家,特别是五代的北派山水大师荆浩成了马乐崇拜的偶像,黄宾虹、李苦禅、李可染和当代的中国画坛巨匠、大师都成了他的艺术导师,品读和观摩他们的画作成了马乐每日的功课。

但六年前,他回家过年时,意外的看到一本画册,坚定了他画太行山的决心。这本画册是时任邯郸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柴宗杰的,画册内描绘的太行山气势雄伟、阳刚、狂野和奔放,深深地吸引了他的心。他找到柴宗杰,并在他的指点下慢慢的描绘太行山,同时激发了他绘画的热情,从而一发不可收拾。

    中国传统山水讲究“可居”、“可游”,但马乐认为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对自然、社会有“可靠”的诉求,所以“靠山”是他想借太行写意画传达的理念之一。马乐的画作中展现了焦墨加烘染的“马乐太行”画的“震撼”和“雄伟”。

    太行山在马乐的笔下被赋予了更多可靠的意念。他认为,中国的山水,不仅仅要可居、可游、可吟、可画,更要可靠。作为与黄河文明交汇融合的太行山尤其要可靠,要有雄强之美,有天地正气。

这与马乐一贯的理念一样,他通过对太行山绵延高耸的山峰的刻画,通过对高耸入云的山峦间挂壁公路和小桥、人家、柿树的刻画,传达了太行人的坚毅、乐观,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妙。

    一位曾在一慈善会上拍得他画作的河北籍企业家说,自己出生在太行山麓,对太行的山山水水有特殊的情感。这次通过慈善拍卖会购得马老师的《太行靠山》很开心。他说,他先将作品在他位于石家庄公司总部展示,然后择机捐赠给西柏坡博物馆,给太行山北段的这个中国共产党人“再出发”走上中国政治舞台的核心革命圣地添一份艺术气息,添一份太行浩气。

    他的写意太行山水画多表现颂扬祖国的大美河山,常常成为拍卖会和公益慈善拍卖会上的佳作。

    他捐献的一幅70公分高,660公分长的《太行靠山》长卷以20万人民币拍出,另外一幅八尺条屏(52公分高、237公分长)的《家靠大山》以3万元拍出。

    马乐说:“慈善拍卖会第一次让我对艺术家与企业家、收藏家携手社会公益有了切身的体验。当然,我不敢奢望自己的点滴爱心能够救助到日后可能成为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孩子,但闭目畅想,一个原本受困于自己孤独小天地的孩子有一天能因为我的努力走进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这个小小的善举,

岂不是一个大大的福报吗?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靠山,希望得到关爱。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张开双臂献出爱心,这个世界就会多一些像太行山一样可靠,那些受助的儿童就有可能走出孤独,与我们一起享受生活的美好,我们这个世界的快乐中就多了一些孩子的笑声,多了他们父母亲朋的快乐。”

闲暇著书

    也许是玩笑。马乐称自己阅读比较慢,小学、中学、大学,最后书读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研究所,书念了不少,但多数是课程必读之书。因为阅读慢,他课外书却读得不多。他常开玩笑地说,闲书看的不多,但业余时间主要用来写书。如今,他在社科院的同伴同学中间,出版书的数量却是数一数二的。

    他撰写的书,《看不透的英国》、《英文报刊导读》和《新闻英语写作》等,每本书都很有分量,其中,《英文报刊导读》是外研社出版,还被多所大学当作教材使用;《看不透的英国——新华社记者眼中的不列颠》是新星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他2005年到2009年在英国4年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的集成,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和前驻英国大使马振刚还为此书作序,并广受好评;《英语新闻写作》是外研社出版,被不少英语新闻采编学生当作辅导教材。

    让他没想到的是,《看不透的英国——新华社记者眼中的不列颠》曾一度占领凤凰网读书频道一周十大好书第七名。

    马乐不仅写书还译书。他翻译的作品有:《还能相信BBC吗?》和《不许玩赖》等。

    1990年马乐从中国社会科学院毕业,译书也成为他的乐趣之一。“译书的最大益处是通过翻译,首先译者对原著有一个透彻的理解,翻译的过程似乎先为自己推开了一扇窗户。翻译从语言的角度讲是一个再创作过程,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原作者的智慧与中国人分享,也是一大乐事。”

    译作中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美国经济学教授史蒂文·兰兹伯格撰写的“FAIRPLAY”,他把它翻译成《不许玩赖》。这本书是2002年由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书名的翻译让他好似来了个时空穿越,与他很尊重的鲁迅先生的作品《费厄泼赖》论起“赖”来。记得这本书的引子《玩什么叫‘玩赖’》”还被《读者文摘》刊用,寄给他100元稿费。

    很多人问马乐,“为何你有这么多的时间做这么多的事?”他回答,别人聊天、喝酒、看电视等娱乐时间他都在作画、著书、翻译。付出多,收获大,他自己说“成正比,没白忙活”。在马乐父子的人生中,无论对待工作、绘画和著书,他们都倾其心力,仔细着和认真着,才有了如今的成就和收获,这使得他们的人生才格外值得去书写。

    版权声明:邯郸报业传媒有限公司旗下媒体邯郸日报、邯郸晚报、中原商报、邯郸新闻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邯郸报业传媒有限公司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犯您的版权及其他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目前共有 0 条对该新闻的评论】【查看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