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首页 马氏文化 马氏新闻 历史人物 邯郸风貌 文化交流 当代精英 公告通知 组织机构 资料介绍
 
类别:历史人物 来源: 作者: 更新日期:2009-6-12 阅读次数:6748


帝王之妻的楷模:马皇后和长孙皇后


www.sznews.com   2009-01-09 11:02  深圳新闻网


    提起封建时代的后妃、许多人都对她们没有好印象。确实,我国历史上后妃凭借自己的特殊身分,营私结党,扰乱朝纲,甚至祸国殃民的事情,时有发生。然而,也有一些后妃,贤慧有德,深明大义,为清明政治、稳定社会起了积极作用。

  俗语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通常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即使在封建时代的帝王之家也可得到有力的佐证,东汉马后、唐长孙皇后可为佳例。在历朝后宫多见倾轧、秽行的情况下,这样的贤内助也让我们看到历史的一点鲜亮的色彩!

  东汉明德马皇后(公元39年-79年),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小女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南)人。马援不仅是一代名将,更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也是当之无愧的智者。当时最有势力的三股力量中,割据陇西的隗嚣是他的同乡,对他信任无比,言听计从,而占据蜀中的公孙述则是他的同学,待他也是殷勤无比,许以封王。可他认为这两人都不会成气候,偏偏投向了素不相识的刘秀。刘秀初见他时,很谦虚,说:"卿遨游二帝之间,见到你令我自惭形秽。"马援说出一句既令后人惊讶、也为后人佩服的话,他说:"当今之时,并不只是君选择臣,而臣也要选择君。"这话有些离经叛道,很有些现代味道。马援有许多名文、名句流传后世,如"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都是他激励自己的话,而他的《诫子侄书》更是为人处世的宝典。然而马援虽是智者,却善于谋生前而不善于谋死后,他晚年得罪了光武帝刘秀的女婿梁松,当时马援正受到光武帝的宠幸,梁松只能怀恨在心。当马援最后一次出征五溪时,因感染瘴气死于军中,光武帝派梁松代领军队,梁松借机百方陷害马援,光武帝听信谗言,非常生气,夺去马援的侯爵和官印,应该给的待遇也全部取消。




    京城各贵族见马家失势,借机欺负马家。马援的侄子马严不忿,上书光武帝,请求让马援的女儿入宫作诸王妃,想用这个方法振兴马家。光武帝或许还念着马援的旧情,便选了马援的小女儿入太子宫,就是后来的明德皇后。

    马援刚死的时候,马援的小儿子因思念父亲很快就死了。马援的夫人又因思念小儿子而精神恍惚。马援年仅十岁的小女儿即后来的马皇后就开始处理家务,她指挥僮仆,内外咨禀,如同大人一样,左邻右舍的人无不惊叹。公元52年,这个十三岁的女孩子被选入太子刘庄的宫中。刘庄是皇后阴丽华所生、深得光武帝的宠信。她入宫后,悉心侍奉阴皇后,一举一动都合乎封建礼法的要求,待人又和蔼可亲,与宫中上下都相处得十分融洽。因此深得阴皇后的喜爱。公元57年,光武帝刘秀去世,太子刘庄即帝位即汉明帝,封她为贵人。公元60年,大臣们联名上奏,请立皇后。明帝去问阴丽华皇太后,太后说:"马贵人德冠后宫,即其人也。"马皇后继承了他父亲的智慧和为人处世的本领,终于在倾轧的后宫中脱颖而出,她当上皇后后,依然保持勤奋、恭谨、俭朴的本色,衣服很朴素,她喜欢读书,没事时,便读《易》、《春秋》、《楚辞》、《周礼》等书,最喜欢的就是《周官》、《董仲舒书》这两本。她没生儿子,这在古时是最大的憾事,因为"母以子贵",不生下太子,就难坐稳皇后这位子。当时她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的女儿贾氏也被选入太子宫,生下了皇子。明帝便让马皇后养育这个皇子,当作自己的儿子。马皇后尽心尽力的养育太子,比自己亲生的还要辛苦。由于太子并不知道马皇后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所以母子之间如同亲生的一样,没有纤介隔阂。

    公元70年,楚王刘英(明帝的同父异母兄弟)企图谋反,事情败漏后,明帝不忍按照法律处死,只是废黜了刘英的王爵,徙往丹阳郡泾县今属安徽,刘英到丹阳自杀身死。刘英虽死,案件并未结束,明帝认为是一些小人鼓动楚王造反,便下令穷究党羽。有关部门秉承明帝的旨意,严刑拷问,被抓的人受刑不过,胡乱攀引,结果监狱里的人越来越多,案件连续审查了几年都没有结果。受株连的人不计其数,下狱和判处流放的官员竟多达几千人。一些耿直的大臣也劝谏皇上,明帝根本不听,马皇后知道被抓的人中大部分是冤枉的,十分忧虑。一天,明帝回宫,她乘机向明帝进言,请求明帝不要把案件无限扩大,神情悲楚。明帝深为感动,半夜时睡不着觉,反复思念马皇后的话,过后便放了许多人,而案件也很快就结案了。马皇后一番劝谏解救了许多家庭免于灭顶之灾。

    明帝通过这件事知道马皇后很有处理国家政务的才能,有时明帝在宫廷上遇到公卿大臣难以裁决的事,便回到后宫试着让马皇后解决。马皇后为他深入地分析事情原委,并提出解决方法,明帝也总是听从。从此,马皇后在明帝身边服侍时,便帮他处理国家政务,弥补了许多朝政上的缺陷。但她从未提及过自己家的事,因此得到明帝的敬重。

    公元75年,明帝去世,太子刘炬即位,是为章帝,马皇后也被尊为太后。明帝新丧,太后的弟弟马廖、马防、马光自认为是皇亲国戚,不顾国家法令,私闯宫门,非要强行入宫吊丧不可。把守官门的卫土杨仁遵照命令,不放任何人进去。马廖等事后向章帝告状,说卫士杨仁妄自尊大,竟敢对国舅这样无礼。章帝将此事告知马太后,太后不仅没生气,反而赞扬说:杨仁执法不阿,不避权贵,这才是国家的忠臣。章帝便提拔杨仁为什邡令。按照汉朝的制度,皇帝死后,诸贵人当徙居南宫。马皇后感于惜别之怀,各赐以赤绶,加安车驷马,越布三千端,杂布二千匹,黄金十斤。她自己撰写明帝的起居注,并把自己哥哥马防侍奉明帝医药的事削去。章帝说:"舅舅为先帝侍奉医药一年多了,不但没有受到奖励,反而连辛苦也不被记录,母后也过分了吧?"马皇后回答说:"我不想让后人说先帝重用了皇后的家属,所以我才没有写进去。"

    过了一年,章帝想按照两汉的制度封三个舅舅为侯爵,马太后的三个弟弟都上章推辞,太后也不允许。当时朝政掌握在太后手里,一些大臣以为太后是故作谦虚,为了讨太后和国舅的欢心,便趁第二年夏天,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生旱灾,联名上书说:天久早不雨,是由于陛下不封外戚,引起阴阳失调。

    请陛下依照祖宗常法,加封帝舅们为侯。马太后看到奏章后,非常气愤,下诏说:"这些上书的人,都是想向我献媚而谋求晋升。他们讲的理由是荒唐的,毫无根据的。西京成帝时,王太后的弟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五人同日封侯,当天黄尘漫天,雾霭四塞,并不闻澍雨之应。武帝时外戚窦婴、田位宠身贵,横行不法,倾覆之祸,为世所传。先帝吸取这些事例的教训,为防止外戚干政不让他们身处国家枢机之任。诸王的封邑,也减先王之半。他常说:“我的儿子不应和先帝的儿子等同尊贵。”皇子尚且如此,现在有些官员为什么要拿马氏去攀比阴氏呢?我是天下主母,身穿粗布衣服,吃饭也不求甘美,左右随从也只穿布衣,不用香熏花饰,这样俭朴,为的是给天下人做个榜样。我的娘家人不明此理。最近我外出从家门附近经过,看见去你舅家问安的人,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家里的佣人也都穿着极其华丽的衣服,我心里很不舒服。当时我并没有去谴责他们,不过我回来之后,就立即断绝了对他们的接济,希望他们能从中认识错误,改过自新。但他们不以为然,依然故我,不以国家大事为重,一味地追求享受。知臣者莫若君,况且他们又是我的兄弟。我怎能辜负先帝的旨意,下愧我马氏先人之德,重蹈西京败亡的覆辙呢?"马太后如此作并不只是谦虚,而是怕娘家人权势过盛后,会不知收敛,而在自己死后如同西汉的那些外戚一样遭受灭族大祸,正是真心为自己家人着想。

    章帝看完诏书后,觉得有些愧对三位舅舅。重新向太后请求:"两汉制度,国舅封侯,和皇子封王一样。太后固然谦虚,为何不让儿臣加恩三个舅舅。况且舅舅们年纪很大了,万一哪天过世,儿臣岂不抱恨终生。"太后了解章帝的心情,又进一步对章帝解释说:"封侯的事我所以这样决定,是从你和你舅舅两方面的利益出发的,并非为慕得谦让之美名而使你蒙受无恩于外戚的指责。景帝时,窦太后要加封王皇后的哥哥,丞相周亚夫坚执不肯,认为高祖有誓言在先,无军功者不得封侯。现在我的兄弟无功于国家,怎能和阴、郭中兴之皇后相比呢﹖我常想那些富贵人家,居高官厚禄,还图加爵封土,这就好比再次结果的树木一样,必然伤动根基。况且人们谋求封候的目的,无非是上图祭祀祖先时体面一点,下图自己逸乐享受。现在我娘家祭祀用的是四方珍品,衣食则有国家供给,还有什么必要再受一县之封呢﹖我的决定是不会再更改了。你是个孝顺的儿子,应该让父母安心。如今天气反常,农业歉收,粮价飞涨,人民生活还十分困苦,匈奴又在边境寻衅,内忧外患,弄得我日夜难眠。而你却把封帝舅当作什么大事、这不是违背了慈母的拳拳之心吗?我生来脾气刚急,有胸中气,不可不顺。如若阴阳调和,风调而顺,年成转好,边境靖安,到那时再实现你的意愿也不迟。"章帝见太后坚持如此,只好把封侯的事暂时搁起。

    马太后坚持以节俭的风气化行天下,有三个亲王车马衣服很朴素,太后知道后,大加赞赏,每人赐给钱五百万。她亲族中有简朴、谦让义行的,她就加以勉励,而对那些衣服车马奢侈过度的,就开除他们入宫的门籍,遣送回家。在她的倡导下,全国上下都以简朴为荣。后来,她母亲太夫人去世,家中人把坟茔砌得高一些,超过了国家制度的规定,马太后立命马廖将高出的部分削去。

    公元79年,全国农业获得了丰收,边境也太平无事,章帝又提出封三位舅舅为列侯的事,太后仍然辞让、马氏三兄弟也不愿就封。章帝坚持要封,受封之前,太后将三兄弟召来,劝诫他们说:"我年轻少壮时,时时提醒自己,居不求安,食不贪饱,恭谦克己,兢兢业业,只望能把国家治理好,让百姓们生活得好一些,以不负先帝的遗愿。希望各兄弟也能共承此志,使归天之日,无所遗恨。"三兄弟接受了太后的劝导,在受封之后不久,即辞去官职,回家养老。

    就在这一年,马太后因病逝世,享年41岁。马皇后一生勤俭、朴素,谦逊,知书识礼,明理达义。她的所做所为,对明帝、章帝两朝的政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赢得后世人们的赞誉。



    同样,唐太宗任用贤臣,虚心纳谏,开创贞观盛世,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母亲是隋朝扬州刺史高敬德的女儿。长孙皇后小时就喜欢读书,生长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统的教育,形成了知书达礼、贤淑温柔、正直善良的品性。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有时回到娘家,她舅舅高士廉看到有两丈高的马立在屋子后面,感到很害怕,便让算卦的人占卜,算卦的人为她测生辰八字时就说她"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可言"。

    李世民少年有为,文武双全,十八岁时就单枪匹马突入敌人阵营之中,救出身陷重围的父亲;二十岁时便有王者之风,能折节下士,疏财广招天下豪杰;二十一岁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亲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使李渊登上天子宝座,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之主--唐高祖。

    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负责节制关东兵马,数年之内,李世民就挥兵扫平了中原一带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大唐统一大业;唐高祖因之加封他为天策上将,位置在其他诸王公之上。在李世民征战南北期间,长孙王妃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一种清泉般温柔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擞,所向无敌。

    李世民功勋卓著,李渊也曾想过立他为太子,可是上面却有长子建成,依照封建宗法制度,立太子一定要立嫡长子,李渊便立建成为太子,又觉得对李世民不起,便封他为天策府上将军,自己开府,设置官属,还拥有自己的兵将,并且允诺他和建成把国家分成两半,各自为帝。

    正是这些紊乱的措施直接导致了后来的玄武门兵变。

    太子李建成看到李世民势力过大,已严重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便联合弟弟李元吉一同谋害李世民。据历史记载,建成既昏庸又贪酒好色,还秽乱宫廷,不过这些话可信度不高,唐朝的史臣自然为李世民说好话,为他的弑兄自立找借口,便栽给建成种种罪名。后代的史臣因为李世民的英明伟大,也都讳言此事。但太子和亲王势均力敌情况必然会导致一场火并。

    长孙王妃孝顺高祖李渊,和各后妃的关系也很好,她还弥缝妯娌间的关系,希望借助妯娌间的密切关系缓和李世民兄弟间的紧张气氛。可是她做的这些努力固定不会有结果。在权势面前,亲情和道德便显得微不足道。

    李建成和李元吉屡次暗害李世民都没有得手,便采取釜底抽薪之策,依仗自己太子的地位,把秦王府中李世民的左右亲信和大将调出秦王府。李世民看到自己有被架空的危险,而他的亲信房玄龄、长孙无忌、心腹大将尉迟敬德等人连劝带逼,让他除掉太子和元吉。李世民也明白除此别无他途,便召集将士,准备伏兵玄武门,趁太子和元吉入朝时杀掉。当夜出发时,长孙王妃虽然不愿看到这种场面,但为丈夫着想,也只好赞成。她亲自到军前,勉励将士,将士们越发感激发奋。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兵变后,顺利除掉了太子和李元吉,受到兵变威胁的李渊只好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命令李世民掌管军国大事,实际上已经把权力交给了李世民。一年过后,李渊以年事已高为由禅位给太子李世民,自己退居太上皇。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

    李世民称帝后,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卜卦先生说她"坤载万物"的预言。作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象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力尽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她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韵事,这在历代都是极少有的。当初隋文帝的独孤皇后虽然也曾把后宫治理得井然有序,但她靠的是专制的政策和手腕;而长孙皇后只凭着自己的端庄品性,就无言地影响和感化了整个后宫的气氛,使唐太宗不受后宫是非的干扰,能专心致志料理军国大事,难怪唐太宗对她十分敬服呢!

    长孙皇后生性简朴,即使当上皇后后,依然保持着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讲求豪奢华美,饮食宴庆也从不铺张,因而也带动了后宫之中的朴实风尚,恰好为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治国政策的施行作出了榜样。因为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对她十分器重,回到后宫,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鉴于历朝历代皇后干权乱政引起的恶劣后果,不愿意过问国家大事。她对太宗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干脆不予回答。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明君主,最为人称道的就是虚心纳谏一事。唐太宗深受其益,因而也执行得尤为到家,他常对左右说:"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须借助于明镜;君王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直言的谏臣。"他手下的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耿介之士。魏征常对唐太宗的一些不当的行为和政策,直接了当地当面指出,并力劝他改正,唐太宗对他颇为敬畏,常称他是"忠谏之臣"。但有时在一些小事上魏征也不放过,让唐太宗常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一次,唐大宗兴致突发,带了一大群护卫近臣,要到郊外狩猎。正待出宫门时,迎面遇上了魏征,魏征问明了情况,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当时兴趣正浓,心想:"我一个富拥天下的堂堂天子,好不容易抽时间出去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兽又怎么样呢?"于是请魏征让到一旁,自己仍坚持这一次出游。魏征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左右的人见了都替魏征捏一把汗。

    唐太宗回宫后,一边脱衣服,一边怒气冲冲地骂道:"我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长孙皇后知道原由后,便回去穿上只有在祭祀宗庙等正式场合才穿的皇后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她这一举措弄得唐太宗满头雾水,不知她葫芦里装的什么药,因而吃惊地问:"何事如此慎重?"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见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的甚是在理,于是满天阴云随之而消,魏征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由此可见,长孙皇后不但气度宽宏,而且还有过人的机智。长孙皇后与唐太宗所生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紧凑。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嘀咕,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酸"。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贞观盛世的形成,与太宗和皇后力持节俭政策是分不开的,在这方面,长孙皇后为天下人作出了表率。

    长孙皇后还借鉴两汉时期外戚势力过大,危害国家的经验教训,坚持不让自己的亲族在朝中任高官。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早年即与李世民是至交,并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但因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

    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汉代吕后、霍光宗族覆灭,可作切骨教训。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唐太宗却认为自己任命长孙无忌任宰相,是因为他的功勋与才干,和他的外戚地位无关,完全可以"任人不避亲疏,唯才是用"。便硬是任命长孙无忌做了宰相。长孙皇后暗地里派人告诉哥哥辞官,长孙无忌苦求辞官,不愿意位极人臣。唐太宗无奈,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理由是:"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虽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长孙皇后看到哥哥不慕权势,也很高兴。

    长孙皇后虽然以不重用娘家人为原则,也有例外的时候。她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酗酒无赖,长孙皇后父亲死的时候,长孙皇后和哥哥长孙无忌还很小,安业竟然把兄妹两人撵回舅舅家,不让两人回家。长孙皇后当上皇后后,并不记恨,反而求太宗照顾他。太宗便任命安业为监门将军。后来安业参与了刘德裕造反的事,太宗要杀安业。长孙皇后在太宗面前叩头流泪为安业求情,她说:"安业的罪过当然该死,不在赦免之列。可是天下人都知道他对我不好,陛下要杀他,众人还以为是我借陛下的手杀害自己的兄长,对陛下的名誉有损。"太宗无奈,只得法外施恩,把安业免去死罪。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大女儿,最受太宗宠爱。她要出嫁时,便向太宗撒娇提出,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出嫁,嫁妆因而比较简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要求增添些嫁妆也不算过份。太宗答应了,并命令有关部门按长乐公主的要求准备嫁妆。魏征听说此事后,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把他这番话回后宫后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长孙皇后不仅是口头上称赞魏征,而且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经常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为有他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说到底,这中间实际上还有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呢!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一天夜里出现了紧急状况,有人报告说侍卫中发生了兵变,太宗自己手持武器,出来巡视,长孙皇后害怕太宗遇到危险,自己挡在太宗面前。虽然有惊无险,但她身体本来不好,受了惊吓,又感染风寒,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义,终生不为自己而影响国事,众人听了都感动得落下了眼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三十六岁。弥留之际尚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和无私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为后世树立了贤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心顺圣皇后"。

    人们常常说成功男人的背后往往有不平凡的女性,古往今来的史实可以佐证,此言之不虚。






【目前共有 0 条对该新闻的评论】【查看参与评论